• 1、下表是1953~195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及纺织女工劳动模范概况,它反映出当时我国(   )

    年份

    大会名称

    上海市劳动模范

    上海市纺织女工劳动模范

    1953

    上海市1953年度工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

    251人

    57人

    1954

    上海市1954年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

    659人

    119人

    1955

    上海市1955年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2035人

    293人

    1956

    上海市1956年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2841人

    344人

    1957

    上海市技术革命大会

    1178人

    171人

    A、女性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B、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的热情 C、上海的纺织业得到全面恢复 D、一五计划期间纺织业成就突出
  • 2、汉晋以来,各级地方官府僚佐大多为长官自辟,其中多为地方豪宗大姓;北魏立国之初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后收地方官员召辟之权;自魏末、北齐,州郡僚佐已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这一变化表明(    )
    A、制度革新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B、少数民族政权强化基层治理 C、中央重建了国家的选官系统 D、北魏消解了各民族政治差异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在历史进程之全时期中,求其体段,寻其态势,看他如何配搭组织,再看他如何动进向前,庶乎对于整个文化精神有较客观,较平允之估计与认识。

    ——摘自钱穆《中国文化导言》

    根据材料内容选择一个历史时期,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史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在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以采煤为主的工矿业中,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商办企业。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商会的出现便是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殖民地性质,无论是外国资本企业、清政府经营近代工业或者民族资本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沿江各城市口岸,并且又集中在纺织、造船、铁路、矿山、加工等部门,因而中国工人阶级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集中,即表现在地区上的集中和企业上的集中。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出现变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 5、1949年,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1949年新政协( )
    A、标志着国家政权机构走向完善 B、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D、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 6、毛泽东诗词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宏伟史诗,反映时代呼声,描绘历史风云,记录伟大实践。下列诗词对应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准确的是(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 7、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货运动,要求各地举办国货运动周、召开国货运动大会,并规定了“提倡国货十要义”。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货运动风行一时。上海作为经济大埠,提倡国货运动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众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宣传。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商业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 B、政府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 C、社会秩序逐渐得到了恢复 D、民众爱国觉悟得到了提高
  • 8、1919年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对于传统儒学,要反对调和,因为评判的态度只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没有古今中外的调和。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不要回头讲调和。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 )
    A、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B、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C、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D、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
  • 9、下表所示为1868—19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初加工产品出口情况统计(单位:担)。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的中国( )

    年份

    棉花

    油类

    烟叶

    1868

    57346

    1440871

    38141

    261

    737

    1873

    61291

    1617391

    25349

    17559

    5150

    1878

    67343

    1898955

    23310

    10079

    11122

    1883

    65978

    1987076

    22073

    4349

    11403

    1888

    76780

    2167460

    202546

    64952

    67128

    1893

    94154

    1820828

    576155

    152069

    110513

    1898

    108821

    1538600

    273739

    357976

    371137

    1903

    94823

    16577530

    759521

    541075

    163959

    1908

    129090

    1576136

    613509

    733943

    144857

    1911

    129925

    1462803

    877744

    1582573

    199048

    A、经济主权已彻底丧失 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 D、经济竞争力逐渐增强
  • 10、《南京条约》的签订,在清政府看来,新的税则比旧的自主关税略高,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省却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以夷制夷”“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竭力争取国家利益 B、缺乏近代主权观念 C、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D、摒弃天朝上国思想
  • 11、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12、清代奏折创立之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 13、绍兴和议后,宋高宗将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入朝中,分任枢密使及副使,由其副将各统所部,并合并调整为统制御前军马,隶属枢密院。此后,又置诸道总领军马钱粮官节制诸军,并参预军政。宋高宗的这些举措的实施( )
    A、加速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B、有利于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 C、体现了统治者偏安江南的思想 D、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
  • 14、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 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 15、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
    A、压制商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 B、政府垄断物价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D、加强中央集权
  • 16、孔子是一位既为实现理想而奔波劳苦,又将精神生活处理得风雅诗意的人物。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力求“乐正”意在( )
    A、实现积极入仕理想 B、满足风雅诗意生活诉求 C、服务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 17、古人通过追认更远的共同祖先,建立起一种虚拟的血缘体系。如《史记·五帝本纪》及其他文献提供的体系表明,虞舜、夏、商、周四个时代皆被纳入同一个虚拟血缘体系当中(如下图所示)。虚拟血缘体系的形成( )

    A、标志着古代华夏民族的形成 B、适应了族群扩大的统治需要 C、消除了早期民族国家的隔阂 D、凸显了地域血缘之间的区别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生了许多创造性的社会变革,他们在打破原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制度或模式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向前的发展与进步。正如布罗代尔所言:“从社会结构转变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时段,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它由一系列的社会转折(或变迁,转折或变迁是短时段,或至多是中时段内发生的事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的母体内经历长期的与不断的变迁(量变)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质变),这种结构性的转变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领域。” 
    阅读材料,围绕“社会转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规范。)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并分析推动其出现的因素。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提出无产阶级将用暴力去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未讲到如何对待旧国家机器的问题。在总结1848年六月革命的教训中则提出了“打碎”的思想。通过1848年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农民在大陆所有国家中还占着人口的多数,并且短时间也不会成为少数,所有争夺统治权的阶级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农民的态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并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做出了新估价。 

    ——摘编自丁云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开始主导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迅速。政党、工会组织、报纸以及教育团体都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呼号。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宽广方向发展,已冲出了欧美地区,广泛渗入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在这些地区,工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与中国也发生了联系和交往。梁启超和孙中山还曾赴美英等国访问,考察了解当地的工运情况,开阔了眼界。孙中山从第二国际文献及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用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完善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并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家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中国革命的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上一页 640 641 642 643 6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