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于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当前,人类社会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时所要解决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有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如何实现世界体系和全球各行秩序的重构,为现代社会的全球性整合奠定合理的基础。”这位学者意在强调( )
    A、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可行性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 2、右面是20世纪90年代初《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记述了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 21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一谈话( )

    A、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C、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D、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3、朝鲜停战以后,亚洲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是,美国不仅不想从朝鲜半岛撤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而且其海军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扼制中国。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 )
    A、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 4、《中国共产党简史》指出,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后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患。“两个务必”提出的重要历史背景是( )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正在顺利推进 C、人民民主政权宣告成立 D、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展开
  • 5、右图是张乐平先生于 1938年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不得人心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C、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 D、解放区战场展开了全面的反攻
  • 6、有史书描述说,毛泽东意识到政治局处境的困难,因此邀请政治局委员出席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党来到瑞金,他们的意图不是来支援他的行动,而是来改变他的非正统行为。这里所说的“非正统做法”是指( )
    A、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B、坚持“城市中心道路”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倡导“工农武装割据”
  • 7、“今日中国之所需,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就不是活的言语,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国语,就不可能由此语言产生第一流文学作品。”最早积极倡导并主张推广这一语言的是( )
    A、戊戌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8、论及近代史上某次侵华战争,有学者说:“连头连尾持续四年之久的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完全崩溃。”这次“侵华战争”( )
    A、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刺激了欧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 9、右图为清朝前期的疆域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①处: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B、②处:设立盟、旗两级进行统治 C、③处: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D、④处:派驻藏大臣实施有效管理
  • 10、元朝十个行省中,有一个行省之下没有州、县建制,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这一地区在忽必烈定都汉地以后逐渐失去了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据此可知,这一“行省”是( )
    A、辽阳行省 B、甘肃行省 C、察合台省 D、岭北行省
  • 11、史载某一制度:“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为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 12、在材料来源上,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在写作内容上,其“起自耕农,终于醯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是一部以农为主,兼及副、林、牧业的农村生产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书的作者是( )
    A、氾胜之 B、贾思勰 C、王桢 D、徐光启
  • 13、《汉书·食货志》载:“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蓄)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汉武帝采取的下列举措,与这一记述直接相关的是( )
    A、实行盐铁官营 B、打击豪强游侠 C、推行均输平准 D、抑制工商业者
  • 14、战国时期,有学派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所谓五德,盖即五行。“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这一说法,体现的思想是( )
    A、“为政以德” B、“道法自然” C、“兼爱非攻” D、“相生相胜”
  • 15、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古,纵横两千里,绵延数千年。在这一范围内,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其中西安半坡遗址的一个灰坑内,出土了炭化粟达数斗之多。仰韶文化的居民除了栽培以粟为主的作物外,还( )
    A、烧制了彩绘陶器 B、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开始铸造青铜器 D、制作薄如蛋壳的陶器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17、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 18、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B、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C、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D、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 19、下表是16—18世纪德国社会职业发展趋势,这反映了( )

    A、工业成为社会主导产业 B、宗教改革推动了出版业兴起 C、社会风貌发生重大变化 D、统一的德国影响力不断扩大
  • 20、俄国一些参加过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的青年军官,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他们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1825年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但结果以失败告终。据此可知( )
    A、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 B、俄国有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传统 C、拿破仑战争客观上推动俄国独立 D、俄国各阶层普遍接受民主思想
上一页 523 524 525 526 5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