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 2、西欧基督教堂在中世纪前期严峻、清寒、简朴的罗马式建筑风格逐渐被后期复杂、讲究、雅致的哥特式所取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教权与王权间的斗争 B、社会环境的变迁 C、市民阶层的审美变化 D、罗马文化的没落
  • 3、罗马法官认为法之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公正”,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秉持正直与善良的信念,“不害他人,各得其所”。(罗马)法学家保罗因此提出:“人们将任何时候均公正与善良的事物称之为‘法’”。由此可见,罗马法(    )
    A、保障平民的权益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弘扬了公德理念 D、注重司法过程平等
  • 4、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5、“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材料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是(    )
    A、和而不同 B、无为而治 C、君为臣纲 D、民贵君轻
  • 6、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并主张细致观察茶的烹煮过程以体会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②崇德向善,注重操守

    ③革故鼎新,创新发展                    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公元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

    (1)、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 10、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   )
    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 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
  • 11、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者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在欧洲逐渐盛行,甚至很多欧洲下层民众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种变化(    )
    A、表明西方等级秩序不复存在 B、使荷兰巩固了海上霸主地位 C、反映了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 D、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 12、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
    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 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 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 13、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 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 14、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民,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   )
    A、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 B、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 C、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 D、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
  • 15、有学者认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是“真地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只要“婆罗门肯承认刹帝利的第一等级地位,佛教是允许婆罗门坐第二把交椅的”。就其本质而言,佛教是“高悬反对种姓制度旗帜而实际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反而有利于种姓制度的延续和发展。这反映了(    )
    A、种姓制度合理性促使本身发展 B、佛教思想符合奴隶制发展需要 C、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教义发展 D、佛教引导人们追寻政治的平等
  • 16、古罗马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人物,强调写实风格和个性化的形象塑造,开始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贵族、帝王塑像,甚至为将领权贵建造纪念性建筑,歌颂丰功伟绩。这反映古罗马(   )
    A、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B、政治文明具有创新性 C、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D、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 17、《汉谟拉比法典》第8条:一个人窃取牛或羊、驴、猪,或船舶,如果它系神或宫廷的财产,则应对他科以三十倍之罚金;如果它系穆什钦努(非全权公民)之财产,则应对他科以十倍之罚金;如果窃贼无物以偿,则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古巴比伦(   )
    A、法律带有习惯法的烙印 B、王权有浓厚神秘色彩 C、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恶化 D、存在森严的社会等级
  • 18、魏源在其《老子本义》中认为,老子之“自然”是“迫而后动”,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主张将“忧患意识”与“实事实功”相结合。对老子“无为”的新诠释体现了魏源(   )
    A、肯定洋务改革自强的主张 B、推翻清廷腐朽统治的意愿 C、要求革新思想的忧患意识 D、探索救亡图存的经世之道
  • 19、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
  • 20、乾隆曾下达谕旨“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905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1911年颁布《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语教育。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现代中华民族意识发轫 C、“国语”内涵并未质变 D、国家通用语已全面普及
上一页 520 521 522 523 5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