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管理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国实行粮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户籍管理和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开始纳入国家计划之内。1955年,国务院颁发文件,确定“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作为人口统计指标。个人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工作,必须向相关部门申请。离开本人户口所在地的人没有粮食配额、单位住房、或者公费医疗。
——摘编自萧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1985年,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颁布实施。1997年,国务院出台文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摘编自白阳等《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回眸》
材料三 农村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比例(%)
年份
农林牧渔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
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
其他非农行业
1985
81.9
7.40
3.05
1.17
1.25
5.25
1990
79.4
7.69
3.62
1.51
1.65
6.17
1995
71.8
8.82
4.89
2.18
2.60
9.72
2000
68.4
8.57
5.61
2.44
3.65
11.3
——摘编自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户籍管理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漫画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刊登了大量反映时事的红色漫画。图1为刊登在1933年第93期上的《战斗的纪念节》(左边文字是南昌暴动,红旗上的年份分别是一九二七、一九三0、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图2为刊登在1933年第83期上的《掮着挑着千担万担,卖给苏维埃政府,供给红军去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漫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漫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印记”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63年
轮船招商局设立,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1895年
康有为发起成立上海强学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
1896年
黄遵宪和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
1903年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1911年
同盟会联络光复会和上海商团响应武昌起义,获得胜利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上海是全国最大之转运码头,内地货之运往外洋及沿海各埠者,或外洋货物之运往内地者,多以上海为转口地点。一批新型的中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同外国侨民的交往中,学到了西方经营企业的方式。资本日益充实,组织日益完善,业务日益发达,己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上海附近和安徽省等地外出觅生者最多,而技术工人及汽缸工则多为广东或宁波人,他们成为上海近代工业早期技术工人的骨干。
——摘编自肖照青《上海在近代中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1)、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请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成为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条件。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科举考试,不管父祖职业、家境穷富、年龄大小,只要没犯过罪,都可以报名应试。宋朝的科举还实行“锁院”“糊名”“誊录”。所谓“锁院”,就是任命考官后,要立即隔离。所谓“糊名”,就是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谓“誊录”,就是由专人把考生的答卷另外誊抄一份,考官只能评审誊抄稿,见不到原件。此外,政府还为边远地区的贫穷考生提供食宿等。这些制度,使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特别是中高级官员的主渠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材料三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摘自(宋)袁采《袁氏世范》
材料四 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
——摘编自李晓《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
5、1992年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八篇评论:《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被称为“猴年八评”。这些文章的发表是基于( )A、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D、南方谈话的鼓舞
-
6、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恢复刊登商品广告,介绍戏剧服装和“人参补酒”。3月15日,《文汇报》刊登了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广告。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广告。这反映了当时( )A、广告成为企业营销主要手段 B、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
7、如表为中美贸易状况表,导致贸易额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
(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
(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与美国的关系走向正常化 -
8、1965年,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经过多年苦战成功开凿了红旗渠,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的历史。他们在石壁上留下豪言壮语,“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苦战有头,苦熬无头”。这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9、1950年上半年,在中央贸易部的指挥下,国家调运了45亿斤以上的粮食供应上海、华北和皖北,使上海和北京有可能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内每天向市场抛售500万斤粮食。这一举措( )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 B、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C、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10、“歌能证史”,红歌会是开展党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歌曲中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A、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B、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C、穿上军装,制止内战,为民主争和平保卫家乡 D、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
-
11、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上述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B、国内各阶级主张趋同 C、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D、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
-
1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描写的这场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C、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
13、《天津条约》签订后,大学士桂良等至上海与列强谈判,咸丰帝谕旨“进京一节,万不能允”,试图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放弃公使进京。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国家主权意识强烈 B、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 C、近代外交理念缺乏 D、阻止了列强侵略加剧
-
14、“三言二拍”是明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将商人小贩、工匠等作为小说的主角,商人成为被歌颂的对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理学融入日常生活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
15、如图为南宋、金榷场分布图,榷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便于政权间的经济交流 D、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
16、如图为唐代一份皇帝敕令(部分),这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中书一省制 -
17、东汉政府规定,每年秋天地方政府都要核查民户的年龄。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授给他们王杖,同时保障他们的生活;八九十岁的,要倍加尊重,额外赐予物品。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民间慈善组织发达 B、治国思想吸纳儒家伦理 C、国家主导救济教化 D、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备
-
18、西周时期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普通民众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百姓通常指贵族成员,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度的实行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
19、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距今4300—4000年左右。如图为出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社会分工日益成熟 C、出现阶级阶层分化 D、公共权力已经产生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