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基于对古埃及文明成就的了解,下列对希罗多德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尼罗河成就了古埃及的民主制 B、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成果 C、尼罗河属于古埃及的国土范围 D、尼罗河哺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
2、早在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人驾着商船,满载着来自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来自叙利亚的马和木材……以及自己岛上的橄榄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引文中“米诺斯人”所创造的文明成为哪个文明的源头(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
3、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如图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两河流域居民书写的信件,图中的文字可能采用(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拉丁字母 D、阿拉伯文字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明发展有基本的共同规律,但并非整齐划一模式。每个文明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凝练自身特质并不断强化、固化,从而形成文明特色。……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必定通过与他者文明的联系、交通、交往、交流和竞争等各种主客观互动,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提升自身。
——刘景华《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看文明比较、互动与互鉴》
(1)、写出材料一中①②两处人类最初的文明名称。结合所学,指出两者在文明形态(或政治)方面的一个不同点,并概括古代世界早期文明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从古代尼罗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两处文明发源地中,任选一处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解说词的结构分为开头、主体、结语三个部分,主体内容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成果、历史遗存、著名人物、重要发明等。)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下表是今人围绕《金史》边疆史地及《宋史》官制的校勘事例:
事例
《金史》
校勘史料
校勘记
[甲]藩镇
《地理志中》“邢州,上,安国军节度。”
《金史·百官志四》“安国军节度使高有林言:‘本州所掌印三……曰刑州之印’”。
《金史·地理志下》“同州……后改安国军节度。”。
刑州和同州不应并置安国军节度使,据《金史·地理志中》和《金史·百官志四》互相印证,刑州置安国军节度记载无误。
[乙]年代
《武仙传》“(魏)璠字邦彦,浑源人,贞祐二年进士云。”
《元史·魏初传》“从祖璠,金贞祐三年进士”。
《金史·李献能传》(李献能)贞祐三年,特赐词赋进士,廷试第一人。
检金代科举史料,知贞佑二年无科举取士之事。
检索金代科举史料,得知贞佑二年并未进行科举取士。据《金史》贞祐三年特赐词赋进士第一人是李献能。据《元史·魏初传》和《金史·李献能传》互证,《武仙传》“贞祐二年”当为“贞祐三年”之误。
[丙]官职
《白撒传》“(宋)兴元府提刑(提点刑狱)兼知府事赵希昔……”
《宋史·宁宗纪四》“利州路提刑、权兴元府事赵希昔弃城去。”
《宋史·高定子传》“定子,字瞻叔,利州路提点刑狱。”检《宋史·百官志》,府级政权无提刑官之设。
材料二 1882年,(刘锦棠)就新疆建省奏曰:“新疆当久乱积罢之后,今昔情形判若霄壤。欲为一劳永逸之计,固舍增设郡县,别无良策”、“现在地利日辟,户口日增,各族向化诸事均有成效,郡县之设时不可失”。……随后,其出任新疆首任巡抚,主张“室家相保,生齿日繁,屯务可收实效”、“果能安分出力,即编入本地民册,给地耕种纳粮”,水利“由官借给银粮,督饬户民修理”,并“仿效内地书院章程,以读书讲解经义为紧要法门”,终使新疆开发和建设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摘编自童远忠《刘锦棠抚新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校勘过程中所涉及的金朝模仿汉制的表现,并指出学者在校勘这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结合所学,运用此方法并仿照事例[乙],撰写[丙]的校勘记。(2)、请写出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的时间,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当时治理新疆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当时新疆建省“时不可失”的原因。 -
6、海外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研究,有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冲击一反应”模式,20世纪七十年代的“在中国发现历史”,“近代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等观点。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时代愈近的观点愈加可信 B、多角度论证使认识变得更加全面 C、相互矛盾的观点均不可信 D、中国学者解读更加贴近历史真相
-
7、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此举( )A、形成了权力制衡的机制 B、冲击了封建割据势力 C、推动了《大宪章》的签署 D、推动西欧城市普遍自治
-
8、1984年10月,面临困境的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组建了一个集体性质的音响公司——飞乐音响公司,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此后,公司规模及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产品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飞乐音响公司的成立体现了( )A、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熟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D、“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实施
-
9、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宣传画,该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A、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程 B、有利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 D、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
10、下表是中国共产党于创建时期在上海创办或参与领导的部分学校,这反映了建党时期( )
时间
学校
概况
1920年秋
上海工人半日学校
第一所工人学校,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马列主义思想。
1920年9月
外国语学社
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先后选送数十人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1年10月
平民女校
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实行半工半读。
1922年10月
上海大学
成为全市青年运动的核心。
A、努力发动各阶层的民众 B、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C、兴办平民学校成为工作中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11、南北议和期间,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武昌起义后中国政局时凸显“袁世凯被赋予了几乎至高无上的权威”;《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驻华记者的报道对孙中山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质疑;英文报刊在报道关注南北议和濒临破裂的情况期间,引导舆论促进南北调停。这些报道意在( )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B、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客观报道中国革命 D、迫使清帝宣布退位
-
12、明嘉靖年间苏州地方志记载:“大率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阖(城门)之际,望如锦绣;丰筵华服,竞侈相高。而角利锱铢不偿所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高产作物引进,多种经营兴盛 B、社会成员平等,雇佣劳动产生 C、理学思想发展,重农观念动摇 D、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
13、下图所示为唐洛阳含嘉仓出土刻铭砖,详细记录了粮仓位置、粮食来源、存入时间及仓库管理人员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A、赈灾义仓遍置于乡间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稻麦复种制相当普及 D、粮食储存已经制度化
-
14、秦统一不仅体现在“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上,历代王朝选择这一基本制度模式,其必然是集权式家天下政治。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A、统一六国迁徙贵族 B、全面推行郡县制 C、根据门第选拔官员 D、整顿全社会风俗
-
15、《管子·霸形》载:“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下列项中,与管子强调相一致的是( )A、“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D、“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
16、高尔基称它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表现了东方各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豪放的力量”。高尔基称赞的“它”应是( )A、《天方夜谭》 B、《民法大全》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
1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现代化,多次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下列属于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是( )A、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B、“神威”计算机问世 C、歼–20、运–20等大国重器列装 D、大规模三线建设开展
-
18、在新时期的外交工作中,“一带一路”倡议10年里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让老挝“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斯里兰卡朴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外交( )A、坚决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 B、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C、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D、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
19、1954年9月15日,某次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上,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指出这份宪法草案是“幸福生活的保证”,“每一条都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五天后,大会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
20、抗美援朝时,有战士绝笔诗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众多这样的英雄模范,其中还包括( )
①杨根思 ②黄继光 ③邓稼先 ④王进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