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行前后户口数量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A、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B、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C、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D、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
2、《晋书》《江统传》载江统《徙戎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有关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内迁民族有潜在动乱危险 B、体现了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 C、其主张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D、作者主张将内迁少数民族迁回故土
-
3、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C、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D、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
4、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于距今3800年左右,人面像早于此,其意涵是用禾苗祭祀象征神灵或祖先的人面像。据此可以直接推出( )A、此处居民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稻作农业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C、稻米成为中原地区最主要食物来源 D、原始的艺术开始从生产活动中分离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
时间
概况
1949年
文物部宣布故宫博物院新的业务方针是“要利用文物为教育人民之工具,以启发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协助国家建设事业为工作之目标”
1950年
更名为“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8月,文物局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称建馆的目的是“加强兄弟民族的团结”,馆址暂设故宫博物院。10月,中央军委借故宫午门、太和殿、景山大高殿等举办“战绩展览会”
1951年
更名为“故宫博物院”。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借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办公
1953年
陶瓷馆开放,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器以及陶瓷工艺参观学习中心。建成开放的绘画馆,作为国家规划的“中国古典美术的宝库”
1954年
建成国际友谊馆,以展示国际友谊为主题,陈列苏联以及其他民主主义国家送给中国的礼品
1959年
织绣馆建成开放,以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为陈列主题。展品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49年后的新织绣工艺品,还有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织绣工艺品,以及农村的桃花绣品
——摘编自徐玲《1949-1961年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6、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退休,古代称为致仕。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即所谓的“养老”(老是指70 岁以上的人)。秦汉时期,官吏因病乞退、告老还乡的致仕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官员退休纳入令典。“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除年龄条件外,身体健康状况也是退休的重要条件。“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此外,还有侍亲养老的规定,即至亲亲属中有年 80 岁以上及有重病在身者,可享受“侍丁”的待遇,即离职养亲,称为“归侍”或“终养”。明清是官员退休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时期,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举凡退休条件、待遇,以及安置与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
——摘编自柏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与思考》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退休人员处理办法规定:年龄50岁、工龄满10年均可退休,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工种,没有身体状况方面的要求。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部分高级专家、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根据本人条件并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1到5岁甚至10岁。
——摘编自王进《中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退休制度相较于建国之初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8、下图是二战期间的著名漫画《美国人虔诚地希望》。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英盟军即将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 B、苏军收复基本国土并已经进入东南欧地区追击德寇 C、欧洲第二战场已经开辟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局面 D、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希望结束欧洲战场
-
9、下图是法国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杜米埃1872年创作的《新1872年》。漫画中象征法兰西民族的人物正将1871年所有的破败和苦难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该漫画表达了作者( )
《新年》
A、对之前民主探索努力的否定 B、对普法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 C、对法国恢复稳定和秩序的期盼 D、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深切怀念 -
10、《明实录》记载,17世纪20年代初的天启年间,政府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至1400余万两白银。1642年明王朝灭亡前夕,太仓(国库)的白银多达2300万两,这些数以千万两计的白银是明朝白银最高年产量的的5至8倍。据此可知( )A、明后期对外贸易繁荣,白银大量流入 B、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白银产量激增 C、明后期经济发达,白银成为唯一货币 D、明朝政府税制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
11、中世纪时期,音乐始终与基督教会息息相关,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而13世纪音乐的创作、演唱和演奏方法更加自由化,形式多样化,效果更加清新感人。这说明13世纪的音乐( )A、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追求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
12、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大调整,使得我国对外关系实现重大突破。这期间中国取得的外交突破有( )A、中法正式建交 B、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交 D、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
-
13、198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的决定,随后全国各地出现抢购风潮。1988年8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这一过程( )A、说明市场调节机制的固有缺陷暴露 B、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C、揭示市场化改革已形成社会性共识 D、表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
14、1936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10月1日,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发行了边区货币。这些变化( )A、解决了根据地的通货膨胀 B、降低了红色银行的独立性 C、促成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 D、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
15、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举,同时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1909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1908年底,为了庆祝宣统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 B、选官制度未出现新形式 C、清末新政的成效不显著 D、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
-
16、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 )
我国古代外来农作物名称的变化
时期
名称
秦汉一一唐宋
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胡瓜(黄瓜)
唐宋一一明清
番薯、番茄、番椒、番豆(花生)
清以后
洋椒、洋芋、洋葱、洋白菜
这一命名的演变说明( )
A、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天下观念的不断改变 D、贸易体系渐趋改变 -
17、根据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可知,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A、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B、中央集权体制趋向崩溃 C、贵族政治的持续影响 D、国家财政负担日益严重 -
18、484年,北魏政府规定:地方守宰任期由其政绩决定,不固定年限;朝廷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品定期发放,不许官吏自筹。这些举措意在( )A、完善基层治理 B、整顿国家吏治 C、提升官吏才干 D、节省财政开支
-
19、孔子在鲁国“隳三都”(即撤毁“三桓”私邑),在齐国向景公献策一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卫国则明确提出“正名”思想。上述史实从侧面反映了( )A、当时统治权力下移的趋势 B、儒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C、孔子儒学核心理论的形成 D、封建官僚政治制度逐步成形
-
20、据载,太公吕尚封于营丘。他到位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而周公长子伯禽受封治鲁也经历了一番“变其俗, 举其礼”的建国过程。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 )A、传播周礼,促进 文化认同 B、开疆拓土,长治久安 C、稳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D、屏藩王室,神化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