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后期,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其中“公地”,市民可以占有并耕种,年纳赋税。进入帝国时期,国家正式把土地租给私人耕种,并征收“佃租”,其租期很长;佃租人可将承租的土地出让、抵押、赠与、继承,并可设定役权等。同时,大法官给予佃租人以类似所有权的保护。罗马皇帝又仿效希腊法制,将其私人土地长期或永久出租,收取租金,此项权利被称为“永租权”。在《查士丁尼法典》中,永佃权被定义为:“一种可以转让的并可转移给继承人的物权,它使人可以充分享用土地同时负担不毁坏土地并交纳年租金的义务”。
——摘编自周子良《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随着租佃制和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南方一些地区永佃权日益流行。永佃权是指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这种对土地的耕作使用权是田面权,和属于田底权的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且分离得相当彻底。租佃者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还可以将田面权进行出卖、抵押和典当。根据清朝《户部则例》的规定:“地虽易主,佃户仍旧,地主不得无故增租夺佃。”佃户与地主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佃户在法律上作为良民,并规定“勿许大户欺凌佃户”。佃权的身份性特征渐趋消失,逐渐体现出独立于所有权的财产性特征
——摘编自吴凡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流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的相同点,并分析明清永佃制推广对佃农的积极影响。 -
2、有学者认为,当代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不断发展,这对多边、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因此要警惕世界回到“城邦时代”。这说明( )A、国家安全决定国际关系 B、全球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C、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明显 D、世界经济缺乏制度性规范
-
3、20世纪20年代后期,桑地诺明确提出:“扬基帝国主义(美国)是威胁我们的最残酷的敌人,是唯一想通过征服的办法来摧毁我们(拉丁美洲)种族的尊严和人民自由的敌人”。这主要源于美国( )A、在拉美推行“门罗主义” B、迫害拉美的印第安族群 C、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D、干涉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4、1879年,为了应对法国和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秘密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率先形成了“三国同盟”。面对这一现状,法国和俄国也在1894年签订条约,结成伙伴。面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深感受到挑战的英国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这反映出( )A、国家利益博弈深刻影响地缘政治 B、法德矛盾是帝国主义间主要矛盾 C、国际协议保障欧洲局势长期稳定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
5、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城市中新建的住房逐渐失去了生产功能,开始单纯以居住为目的。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差距的扩大 B、住房条件的改善 C、城市功能的变革 D、工业革命的推进
-
6、马尔代夫群岛海贝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传统货币。下面所示为17世纪初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海贝的贸易示意图。由此可知,该贸易( )A、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 B、佐证了印度洋是殖民扩张的中心 C、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D、直接导致了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
-
7、下表是关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法律的部分摘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法律( )
方法
摘要
热铁法
由被告手执烧红的热铁向前走一段距离,一般为九步;之后,当众将伤口包扎,三天后检验其伤势,如无溃烂即宣告无罪
热水法
与热铁法相似,只是将热铁换成了沸水
冷水法
将被告半捆并投入水池,若下沉则表示神灵接受他,即告无罪
A、以事实为审判的依据 B、注重程序公正 C、具有原始非理性色彩 D、刑罚较为残酷 -
8、香港回归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原有640多个条例、1160多个附属立法进行了审查,决定不采用为特区法律的原有条例和附属立法只有14个,因部分条款抵触基本法而不采用其部分条款的香港原有条例和附属立法只有10个。这体现了( )A、“一国两制”的原则性和包容性 B、香港高度自治权得到扩大 C、国家塑造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D、香港原有法律体系的完善
-
9、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在营业税分业税率表中,工业税率为1%~3%,其中重工业的税率为1%,轻工业定为1.5%~3%,生产迷信品、奢侈品的轻工业营业税率均为3%;商业税率为1.5%~3%。这些税率的制定( )A、适应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要求 B、实现了新中国财政经济的统一 C、通过经济手段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D、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
10、1926年7月前,国民党在广东大量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并提出“规定最高租额及最低谷价”等意见。7月以后,国民党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战争的重点转向湖南、湖北地区。这一政策变化( )A、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发展 B、有效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C、背弃了新三民主义原则 D、缘于近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
11、1912年,参议院通电各省,颁布历书,“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并颁布四项决议(如下表)。这表明( )
(一)
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
(二)
新旧二历并存
(三)
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
(四)
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A、习俗变迁蕴含着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生活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C、封建文化制约着社会近代转型 D、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趋向开放与文明 -
12、1875年,光绪帝颁布上谕:“开采煤铁事宜,着照李鸿章、沈葆桢所请,先在磁州、台湾试办,派员妥为经理。即有需用外国人之处,亦当权自我操,勿任彼族搀越。”由此可知,当时采矿业的开办( )A、意在助推新式经营方式发展 B、折射出统治集团挽回利权的希冀 C、印证清朝中央权力有所下移 D、反映出清廷仍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
13、南宋初年,由于养蚕顿盛,桑叶提价数倍,刺激了民间种桑,太湖流域出现了许多种桑大户。当时放弃育种工序,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蚕种的,就是“丝户”,而专营蚕种者,则成为“蚕种户”。这可用以佐证当时太湖流域( )A、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增强 B、耕织分离的倾向加强 C、商业市场分工逐渐趋于细化 D、生产集约化程度降低
-
14、下表是有关唐代科举的史料摘编。这可用以说明唐朝( )
史料
出处
“名登科第,即免征役”
《唐大诏令集》卷70
“且敕有进士及第,许免一门差徭,其余杂科,止于免一身而已”
《全唐文》卷866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特色 B、门阀士族特权地位巩固 C、政府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D、轻徭薄赋促进科举繁荣 -
15、下图是陕北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图中动物有熊、鹿、野牛、野黄羊、野猪、野骆驼、獐等。据此可知,在汉代陕北地区( )
绥德延家岔出土的狩猎图
A、民风中凸显尚武精神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C、劳动与娱乐生活分离 D、居民生活依赖畜牧生产 -
16、据云梦出土的《秦简》《秦律》记载,当时,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工师等“工隶臣”也为国家所有,于是出现了“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现象。这些政策( )A、改变了秦朝社会阶层结构 B、体现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 C、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萎缩 D、反映出“工商食官”体制趋于严密
-
17、西周时期,“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礼制规定国君须与众卿集议会商政事,身为众卿的“父兄子弟”则应以各种形式“辅察其政”,此外针对“国人”,国君还应“大询于众庶”。这些规定( )A、有利于政治秩序的平稳运行 B、折射出监察机构的权力较大 C、有效实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表明原始民主制度十分完善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及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摘编自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围绕“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