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战争重心从原来的边疆地区变为内地,战争模式也由唐初流行的野战变为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比较普遍的城市攻防战。内地各处日趋注重城市防御,攻城难度增加,从而刺激了对抛石机等远射武器的需求。材料主要说明A、战争重心从边疆变为内地 B、安史之乱改变战争模式 C、现实需要促进技术的进步 D、内地日趋注重城市防御
-
2、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
3、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己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C、皇帝自省意识普遍 D、深受儒学思想影响 -
4、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秦国圜钱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也铸造了以楚国“孚”为单位的布币。这种现象( )A、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 B、是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体现 C、直接促成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方信儒出使金国时,向金统治者夸耀说:“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二广;江东则茶桑之陆海也;浙西十四郡,苏湖熟,天下足,元帅之所知也。浙东鱼盐之富,海藏山积,食之虽众,生之无穷。闽自为东南一大都会,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入。”
宋代的商品构成中,粮食和布帛之类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居于主要地位。“夫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一也,其有无交易,不过服食、器用、粟米、财畜,丝麻,布帛之类。”“千里不贩籴”的旧格局已被彻底打破,远距离的粮食贸易空前兴盛。
——摘编自李晓《宋代商品结构状况的变化》
材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多种信息,提取至少两条信息并以史实说明。(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实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贾周流天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 晋商岷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编自刘建生《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原因。 -
7、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

(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邓小平题字“炎黄子孙”。)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频繁回国投资、讲学,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献计献策。
——摘编自苏征社《试论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实践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价值。 -
8、下图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
A、中共已意识资本主义的弊端 B、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完成 -
9、1947年—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接管本着“宁缓勿急,宁慢勿乱”“原封原样接收”的思想,稳重渐进,逐渐稳定了城市基本秩序。这种做法( )A、调整了新民主主义路线 B、加速了土地改革的深化 C、有利于工作重心的转移 D、奠定了国营经济的基础
-
10、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取消国统区团组织,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举措( )A、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需要 C、加剧了国统区的统治危机 D、加速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
-
11、下图为 1926 年发表于《北洋画报》的漫画《武力解决之未当》,漫画中的文字为:“小百姓说:用那改锥好,结果还要好的多呢,何必用锤!”该漫画意在揭示( )
A、北方民众反对国民革命 B、国民政府崇尚武力治国 C、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中国 D、军阀统治致使民生艰难 -
12、1902 年年初,某市民家庭投资20万两创办近代面粉公司,到1909 年只剩下4 个粉磨,经营困难,亏损颇多;1912年,他们又与人合资创办新的面粉公司,1919 年发展到三家总公司,包括 12座面粉厂和4 座纺织厂,资本总额超过1200 万元。这一案例反映了( )A、民族工业错失发展良机 B、清末新政催生民族工业 C、政治生态影响实业投资 D、北洋政府支持民族产业
-
13、据记载,清代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杭州东城也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江宁织缎之机有百余种名目。这体现了,清代( )A、棉纺织业得到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质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业生产区域化
-
14、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也包含着麒麟等动物的交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C、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
15、金朝设“南官”制度,以汉制汉,采用唐宋官服旧制,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女真男服便于行动,南宋《中兴四将图》画像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多大区别。这说明当时( )A、宋与金均实行因俗而治 B、各民族矛盾已逐渐缓和 C、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 D、少数民族服饰占据主导
-
16、宋元学者马端临评论说,“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该论断认为,两税法( )A、顾应社会变革而产生 B、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 C、其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D、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
-
17、489年,孝文帝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两年后孝文帝又派遣副使考察建康宫殿楷式。与此同时,南齐也向北魏遣使十二次,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些做法( )A、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 B、凸显了南方文化优势 C、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
18、西汉后期,儒家经典中“九族”一词演化为政治生活中的流行术语,异姓有服;东汉时“九族同姓”学说开始兴起,母族、妻族被从九族中剔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豪强地主已把持朝政 C、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 D、外戚干政的不断衰落
-
19、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导致了思想趋同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推动了百家争鸣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杨善洲(1927-2010),云南保山人,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等。退休后,杨善洲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为大亮山披上绿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改革先锋”称号。
结合新中国的相关人物和史实,围绕一种中国的“时代精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体现时代特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