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我国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高潮。以下为当时设备引进办公室副主任陈锦华的口述内容:
1972年1月,国家计委顾秀莲同志对我说,中央决定引进化纤和化肥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要我代起草个报告。
1972年10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了3篇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70年代,外交领域出现了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新契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设备、技术都急于找出路,时同我国做生意十分感兴趣。
当时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依然是棉花,但其产量长期停留在4000多万石的水平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1977年底,引进13套大化肥(生产设备),已有7套投产。以后,又继续引进……年产尿素1593万吨。……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到8000万吨。引进的4套化纤技术设备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到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通过这次引进,我们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据我所知,参与领导第三次大规模引进的很多骨干,都是从参与这次引进项目的人员中调去的。
——摘编自曲青山、高永中《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陈锦华的口述内容对研究“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问题”的价值。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复苏,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茶叶筛分机、切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使我国茶叶生产长期依赖手工的落后局面获得改善,显著减轻了茶农的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197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产量达到27.72万吨,出口量达到10.68万吨,分别为1950年的6.2倍、4.5倍、5.7倍,为我国后来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编自陈宗懋《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
3、下面是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据此可知,英国的福利制度( )
每月收入
50
80
100
130
200
儿童津贴
13
13
13
13
13
家庭津贴
22.55
17.60
13.89
8.29
0
家庭收入补助
22.50
7.50
0
0
0
家庭免费早餐
5.00
5.00
0
0
0
纳税
0
-7.88
-13.88
-19.88
-43.83
国民保险
-4.50
-7.20
-9.00
-10.80
-18.00
实际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
151.12
A、造成了财政不堪重负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导致失业率高居不下 D、引发了贫富冲突 -
4、《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说故事是先民们对生活的加工和艺术提炼,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记载是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和反思,是特定时期社会意识的体现。下表为中外古代部分传说的记载。
部分中外古代的传说故事
事迹
出处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与鸟类等动物逃生。
《旧约·创世纪》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被惩罚钉在高加索的山上。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列子·汤问》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返回故乡,上帝将海水一分为二、开出一条道路给希伯来人行走。当希伯来人通过后,又把海水合二为一把后面追赶的法老军队淹没。
《旧约·出埃及记》
根据材料中相关联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证有力)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81年)是埃及奴隶制国家的极盛时代,当时的法老征用民力,为自己建筑穷奢极侈的陵墓——金字塔。目前在尼罗河下游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高可摩天的金字塔,绵亘数十里,其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陵墓,占地约六百公亩,系用230万块花岗石砌成,平均每块花岗石的重量约2520千克。金字塔的塔身所用的石料,全都经过细工摩琢,方方整整,面平如镜,叠砌在一起,全靠其本身的重量互相衔合,不用任何黏合剂而缝隙不露,虽利刃亦不能楔入,其内部结构也有一定的法式,四壁还饰有雕刻,绘画,宛如地下宫殿,在1979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摘编自郭圣铭《古埃及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世界遗产公约》肯定了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存在。人类只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史上一切伟大里程碑的托管者,对这些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关系到所有国家和全人类的命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纪念性建筑物、历史城镇,还是自然保护区,这些世界遗产都因时间的流逝,人类不负责的行为,侵蚀,潮湿、污染、快速城市化和观光客激增等原因,不断处于破坏的危机之中。
——摘编自张松《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金字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世界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摘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先秦诸子之论战,实不及希(古希腊)哲之剧烈,而嫉妒偏狭之情大为吾历史污点者。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
材料三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而不绝,主要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看法,并分析其成因。(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
8、近年来,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搬上舞台并开启世界巡演,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这一做法推动了( )A、西方文化的转型 B、中国文化的传播 C、物质文明的丰富 D、学术理论的进步
-
9、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料
结论
A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件小玉器,经鉴定材质属于典型的新疆于阗籽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晚可追溯到商代
B
湖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尊盘,经鉴定为失蜡法制作
失蜡法的使用不晚于战国
C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套目前我国最早的金属医针
针灸治疗在汉代普遍使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 B、B C、C D、D -
10、清朝时期的徽商鲍廷博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所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网罗天下著述,又收编各类遗编,共781卷。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馆征集天下遗书,鲍廷博进呈626种,被《四库全书总目》著录250种。据此可知鲍廷博致力于( )A、学术研究的开展 B、古籍的真伪辨别 C、商人地位的提升 D、文化的保护传承
-
1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曾经出现社会道德危机和过度“西化”倾向。为此新加坡进行如下改革:一是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二是全面反思道德教育,三是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四是开设《儒家伦理》课程,五是提出《共同价值观》。据此可知此次改革( )A、摒弃了西方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B、以儒家伦理为主构建新的价值体系 C、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D、意在通过反思和借鉴来重塑价值观
-
12、中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以下可以作为宋元时期对外交往发展的表现的是( )A、宋朝恢复了汉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B、宋朝开辟了由登州出发到达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C、蒙古第二次西征后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 D、马可·波罗由陆路来华发生于蒙古第三次西征之前
-
13、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小学生知道有“人”、有“家”、有“国”,却不能理解“非国非家”的“社会”一词,老师以过去演戏、救火一类的“会”和“社”来解释,反复讲了一礼拜还是没讲通。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 B、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教育近代化尚未开启 D、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
14、公元751年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恒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战,双方动用庞大兵力苦战数月,唐军由名将高仙芝率领,尽管作战表现出色,但最终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战败,这场战争给当时的中亚乃至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A、造成了东西两个帝国的衰落 B、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 C、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交流 D、中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
-
15、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以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B、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C、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新的趋势 D、20世纪90年代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
16、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材料所述变化根源于英国( )A、文艺复兴的日益扩展 B、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 C、启蒙思想的逐渐流行 D、民主政治的完善程度
-
17、如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A、从公元前3千纪初起进行迁徙 B、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 C、凭借农耕和武力优势对外征服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
18、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祭司层亲自掌握。他们负责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据此推断,古代玛雅祭司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神学观念影响 B、关注民生保证农时 C、压榨民众维护统治 D、营造王权神授氛围
-
19、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各地除了创造本土文化外还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下关于世界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早期世界文化都具有相似性 B、印第安文化受欧亚大陆文化影响 C、文化的发展呈现同质化趋势 D、拜占庭文化融汇了欧亚非的文化
-
20、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主要体现阿拉伯帝国( )A、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B、社会政治秩序不稳定 C、带有独特的伊斯兰教特征 D、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