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洲志》

    《变法通议》

    《海国图志》

    江南制造总局

    奕䜣

    张之洞

    开平煤矿

    《新学伪经考》

    林则徐

    《资政新篇》

    李鸿章

    《时务报》

    材料二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各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三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国。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某个侧面,从表格中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并提炼出一个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 2、1954年9月23日陈云曾指出:“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人民政府
    A、加快土地改革 B、实行统购统销 C、兴办公共食堂 D、推广农业合作
  • 3、下图所示战役

    ①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②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为民族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④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典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含的成分中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切国内统一民族和民主革命党的分子。这
    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 5、民国20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45元。而在民国23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113元。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将大量农产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价格日跌,农民购买能力锐减。由此可知,中国农民购买力锐减是因为
    A、日本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未惠及农业 C、国民政府滥印纸币、通货膨胀 D、汇价变化和日本农产品的倾销
  • 6、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观点来看,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点”的含义是(       )
    A、促进了伟大的民族觉醒和民族救亡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爱国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D、中国摆脱了屈辱外交的历史
  • 7、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8、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 9、有位同学在研究抗日战争史时,看到一段史料记载: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到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来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史料中的“白山黑水之间”是指(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九一八事变后的陕西地区 C、华北事变后的中原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 10、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割据混战。当时军阀割据混战的实质是(     )
    A、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B、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手段 C、争夺国家权力 D、抢夺更多财物
  • 1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依据学者观点,“觉醒”应该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 C、华夷之辨观念顽固存在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13、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这说明《明夷待访录》(     )。
    A、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 C、实质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 D、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4、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
  • 15、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社会矛盾尖锐 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民族交流频繁 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 16、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以民为本 D、严刑峻法
  • 17、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 18、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标准,他希望重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调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材料三:说它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

    ——摘编自雷颐《“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及其背景。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革命”。
  • 19、如图为1978—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对图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 B、工业化永远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C、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潮流 D、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走低
  • 20、如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这里的“某一时期”最可能是指(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A、抗战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革时期
上一页 244 245 246 247 2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