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代前期,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及其后裔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这个过程中,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等传入西方。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丝绸之路(     )
    A、有助于经济的转型 B、提高了农业的地位 C、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D、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 2、据统计,2018年来中国的留学生中,亚洲占近60%,非洲占近17%,欧洲占近15%,美洲占7%左右,大洋洲占1%左右。材料所述情形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交流 B、国际文化格局的演变 C、经济改革的深入 D、中国人口结构的优化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请以“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资本的积累则为其提供了经济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二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三   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历史的机遇,为了“自强”和“求富”,19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摘编自杨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中亚被纳入波斯国王的统治之下,成为波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国王派遣人员驻扎中亚,设置军事堡垒,并在当地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波利斯卫城的档案文书清楚地表明,中亚的行省乃至个人都对帝国负有纳税义务。不少书记官和行政人员,先在帝国中心受训,然后前往中亚就职。连接中亚各行省的“王道”由帝国中央投资新建,成为整个帝国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人员流动的同时,物资也在中亚与帝国中心之间流通。中亚为大流士一世在苏萨的王宫提供了黄金、青金石和象牙等。中亚地区历史遗存中的聚落和宗教建筑等,都体现出古波斯帝国在当地进行了实质上的统治,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开始,中亚已被全面纳入波斯帝国体系之中。

    ——摘编自吴欣《帝国印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中亚的统治》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就有记载。至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中亚地区就与中亚诸古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开始了由国家倡导并有效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友好和平交流。自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与交往在两千余年间延绵不断,尤其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通过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葡萄、石榴、良马、珍禽传入中国,还有制糖技术、琉璃技术等也经中亚传至中国。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传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8世纪之后、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技术被带到中亚,并由此传至西亚和欧洲地区。

    ——摘编自许尔才《略论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波斯帝国对中亚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意义。
  • 6、“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说明“互联网+”(     )
    A、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B、推动了各国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C、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D、运用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 7、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这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际经济中心的转移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各国间贸易壁垒消除
  • 8、1958年6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和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自1958年起,国家对集体农庄农产品的收购统一以采购方式来进行。由此可知,当时苏联的改革(     )
    A、发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C、意在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 9、下表二战后法国年经济增长率预测与实际年经济增长率(部分)

    时间(年)

    年经济增长率预测(%)

    实际年经济增长率(%)

    1966-1970

    5.0

    5.8

    1971—1975

    5.9

    3.8

    1976-1980

    5.2

    3.8

    1981—1984

    2.7-3.2

    1.2

    由表推知,当时法国(     )

    A、政府经济职能已经缺失 B、自由放任政策弊端显现 C、国民生产总值趋于下降 D、经济运行机制亟待调整
  • 10、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一五计划开始时,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1%,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11%,这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     )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全力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D、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 11、与19世纪70—90年代相比,20世纪初亚洲觉醒呈现出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时代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源为(     )
    A、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亚洲的侵略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D、亚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 12、图1、图2是关于阿杜瓦战役的绘画。图1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描绘了传说中埃塞俄比亚英雄身穿传统服装,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指挥下作战的场景;图2则是刊登在英国《图片报》上的绘画,试图粉饰意大利人的失败,强调他们寡不敌众却顽强作战。这种差异说明(     )

    A、绘画源于艺术的想象 B、英国反对意大利入侵 C、历史作品具有政治性 D、埃塞俄比亚追求独立
  • 13、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说明(     )
    A、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B、当时的时代要求是铲除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尚未暴露 D、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 14、美国宪法明确地将国会置于政府权力中心,但即使在国会,也存在着监督和制约,因为国会本身划分为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而且两院必须以一致的方式批准所有的法律。总统对法律的实施负责,而法院则就有关法律问题的争议进行裁决。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剥夺了各州的自治权 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C、构建了完美政治制度 D、践行了分权制衡原则
  • 15、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推动“科学革命”兴起的重要因素是(     )
    A、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封建神学体系的崩溃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16、《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广为流传,还对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相当的影响。这反映出阿拉伯(     )
    A、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区域 B、成为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C、是近代宗教改革的源头 D、使伊斯兰教向世界传播
  • 17、从11世纪开始,基督徒的合法学术内容不仅有炼金术、占星术,还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到12世纪,基督教在城市创立了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宗教神学推动科学进步 B、经院哲学家利用形式逻辑论证教义 C、欧洲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王权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形成
  • 18、公元前5000——前2000年期间,两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和楔形文字,尼罗河地区出现政教合一的国家和象形文字,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城市祭台和礼器。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各地出现专制王权 B、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早期文明多元一体 D、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 19、[人的活动与历史发展]

    人民群众、阶级斗争、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动历史的进程。以下是各自作用的简要概述。

    类别

    作用

    事例

    人民群众

    通过日常的生产活动、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不断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人民群众的劳动推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阶级斗争

    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推动社会从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生产关系过渡,从而促进历史的前进。

    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创造条件。

    杰出人物

    提出新的思想观念,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变革,或是创造出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和科技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20、[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材料一 1956年6月,艾森豪威尔指出,“美国应该考虑树立沙特国王作为一个其声望足以抵消纳赛尔的人物”“与埃及的政治反对派建立联系并谨慎地加以鼓励”,美国希望“在近东和非洲限制埃及的影响和行动,并在埃及国内削弱纳赛尔政权”。

    ——摘编自兰岚《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中东政策——从欧米加计划到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诞生》

    材料二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多次修改的美国政府中东政策特别咨文即艾森豪威尔主义。这篇咨文强调了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资源对自由世界的重要性。失去中东将使自由世界处于危险的境地。咨文要求国会“授权总统为了保卫中东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可以使用美国武装部队,并在1958和1959两个财政年度里可以分别自由支配2亿美元用于对中东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摘编自杜军《从杜勒斯计划到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东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艾森豪威尔言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艾森豪威尔对中东政策的变化,并予以评述。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