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官方档案显示,雍正帝是依康熙帝密诏登基的。尽管民间乃至部分皇室成员间流传着雍正帝得位不正的传闻,但雍正帝仍沿用了密诏立储的做法并使之成为清廷定制。雍正帝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民众渴望政治安定 B、家国一体局面稳固 C、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D、皇位世袭制度崩坏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地)捍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其四,控制胡人,为我所用。……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
——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
——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实行和亲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 -
3、法律与教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材料二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有度》
材料三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兴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 “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tǎng,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材料四 宋代乡约之法: “众推有齿德者一人为都约正,有学行者二人副之。……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德业可劝者,书于一籍。……

清朝前期的乡约可分为村乡约、族约和乡乡约三种形式。村乡约一般大村一村为一约,小村数村为一约;族约一族为一约;乡乡约设于农村各乡,一乡为一约,它们都隶属于州县,对州县负责。乡约辖区的户籍人员必须入约,即使大逆不道之人也不被开除约籍。村乡约和乡乡约分别设约正一名,有的还设约副若干名。约正、约副负责推说义理、宣讲圣谕(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举善纠恶,平时负责调节纠纷,投呈佐证,稽查奸宄盗逃和应付州县之事。他们由州县官从本乡本里选人担任。
——摘选自段自成《清代前期的乡约》
(1)、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不同之处。这两个观点分属哪两个思想派别。(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和《明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3)、依据材料四,概括宋代与清代乡约的不同之处;并依据所学,阐述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4、 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如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
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箓锦两件
藏文化方
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经咒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
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鹿形饰片、玛瑙珠等粟特物品
A、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B、柴达木盆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C、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热烈追捧 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
5、 明朝时期,土司赴京城朝贡被看作是一种荣耀,土司用马和各地特产朝贡,能获得当地没有的物品,还有丰厚的经济回报,朝廷认可是其继续统治的基础。可见,明朝的土司制度( )A、导致明朝出现了财政危机 B、是当时民族交往主要方式 C、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利于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
-
6、 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索马里都有不等数量出土。这主要说明(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
7、 《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宾客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隋文帝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仅限于管理少数民族的相关事务 C、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D、唐朝服饰文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影响 -
8、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是色目人,其诗歌中多有描述元代社会现实的句子,如他在《芒鞋》一诗中写道:“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这些诗歌描写的现象( )A、反映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B、促进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C、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汇聚
-
9、 在我国,劳模是时代的导向标。在20世纪我国劳模的评选标准依次是:50-60年代的“老黄牛”精神;60-70年代的“铁人”精神;80-90年代的“当代愚公”精神;进入21世纪评选的标准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由此可见( )A、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B、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转变 C、社会主义新时期更重视精神文明 D、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
10、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它体现( )A、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公民人身权利得到保障 C、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立 D、与国际实现接轨的趋势
-
11、某学习小组为了进行主题汇报,准备了“孟泰”“时传祥”和“王进喜”三个人物的材料。其汇报的主题应是( )A、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B、革命先烈,共御外辱 C、劳动模范,无私奉献 D、敢为人先,改革开放
-
12、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1950年至1953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掀起贯彻《婚姻法》运动浪潮。该法的颁布( )A、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B、使妇女获得选举权利 C、体现了广大人民意志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
13、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偏重教化和仪式,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山清代乡约( )A、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B、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 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 D、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
14、 南宋理学大儒朱熹,一生致力于讲学、授徒,著述颇丰。在其著述中,儿童启蒙读物较多,如《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小学》《四书集注》等。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此后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材料表明( )A、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B、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C、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D、程朱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启蒙
-
15、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百家争鸣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关注时代亟需,推崇国家权威
-
16、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凡是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向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干部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C、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D、中国干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
17、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提出中央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此后,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公务员考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有利于( )A、提高公务员综合索质 B、扩大公务员考录的范围 C、贯彻平等竞争的原则 D、优化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
18、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是以西方的文官制度为蓝本建立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但它也对古代的科举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继承。由此可知,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征是( )A、中西合璧 B、自由竞争 C、择优录用 D、弘扬传统
-
19、19世纪初,对英国官吏制度的批评之声已零星出现,但政府并无改变由王公贵族“恩赐”官职做法的打算,直到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才被政府接受,议会根据其改革建议通过了一系列的相关法令。由此可推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 D、人民主权论的传播
-
20、为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宋朝( )A、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B、由科道行使监察权 C、设置肃政廉访司行监督 D、实行台谏合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