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第一次访问日本,乘坐时速210公里的“光号”新干线列车。小平同志说:“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2001年后,随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依托国内健全的工业体系,中国高铁建设加速。2008年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2010年,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第一速度。2012年,世界第一条新建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尔滨——大连高铁投入运营。2014年,兰新高铁全线贯通,全长177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铁,也是首条穿越沙漠大风区的高铁。2016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再次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实施,并提出了构建“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布局。截至2022年,全国高铁总里程4.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年》等

    材料二

    年份

    日本GDP

    (亿美元)

    中国GDP

    (亿美元)

    日本GDP

    世界排名

    中国GDP

    世界排名

    1978

    9807

    2138

    2

    11

    1995

    54548

    7345

    2

    7

    2010

    57017

    61013

    3

    2

    2022

    53700

    166400

    3

    2

    ——据世界银行中国大陆统计数据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持续发力,1987年人均 GDP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大国第一。日本各大企业开启全球扩张模式,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环球影业等被日本收购或者控股。然而从1991年开始,巨大的地产泡沫破灭并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1997年日本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奇迹不复存。日本大藏省(财务省)在经济领域采取收缩政策,同时加大国内经济模式转型力度,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但成效有限。从1989年到1998年,内阁更迭频繁,其中羽田孜内阁仅存在64天,这严重削弱了重大决策执行能力。目前,日本在半导体、民用芯片、生物科技等少数产业仍就领先外,中国在很多领域已赶上,甚至超越日本。

    ——据小峰隆夫:《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经济1989-2019》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高铁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发展的趋势。
  • 2、美国国会众议院于2022年7月28日正式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并在8月9日由拜登最终签署成为美国法律。该法案旨在让美国在半导体这一极具战略意义的产业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对中国实施芯片高端科技封锁和打击。这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的对立和紧张 B、美国逆全球化的政策 C、国际分工的受挫和中断 D、知识经济的主体地位
  • 3、互联网金融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就其本质而言仍属于金融范畴,但与传统金融相比存在四大显著特征,即:去中介化、信息有效性、利基市场(小众市场)和可获得性。这反映出(     )
    A、新技术开启了资本的社会化 B、世界金融体系多元化格局形成 C、金融领域呈现出共享化趋势 D、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变革中发展
  • 4、阅读如图信息,这反映出英国政府(     )

    1801年英国的1036个城镇中75%集中在自然源丰富的地区:1800年全英国还没有一个人口逾10万的大城市,1837年有5个,1891年达到23个: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了乡村人口。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的部分立法:关于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解决工人住房问题的法律:住房与城市规划法:等等。

    A、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 B、解决社会贫富差距 C、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 D、放慢议会改革步伐
  • 5、爆发于14世纪的黑死病,以极快的速度肆虐整个欧洲,造成欧洲人口的锐减,社会生产领域的洗牌,打破了神权和皇权笼罩下的中世纪文化,引发了世人对中世纪政治制度的思考,中世纪以来的旧制度不可逆转地陷入崩溃的边缘。这说明,欧洲(     )
    A、现代医学发展的意义 B、中世纪社会体制终结 C、封建皇权统治的结束 D、危机推动社会的转型
  • 6、1805年,英国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党共进退,至1870年英国确立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通过法案建立文官制度,并确立禁止文官参加政党活动或政治活动准则,后被欧、美等各国相继效仿采用。这一准则的确立(     )
    A、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B、化解了党争造成的剧烈动荡 C、阻碍了社会精英的上升通道 D、说明了文官制度超越阶级性
  • 7、人类的居住形式,从穴居、巢居到地面筑屋定居,再到聚居点村落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图1、图2是有关早期人类居住形式演变及村落的史料。这些史料,可(     )

    A、说明村落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 B、佐证村落形成于旧石器时代 C、印证早期人类定居村落的存在 D、说明各地居住形式演变进程
  • 8、罗马帝国时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7.8万公里,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各个区域,遍及今天3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罗马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保证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C、阻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满足了罗马帝国的扩张需要
  •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将外交重点转移到亚非拉国家,70年代与多个西方大国建交。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     )
    A、抛弃意识形态分歧 B、突破冷战思维的束缚 C、围绕睦邻友好展开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
  • 10、如表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几次宪法修正案部分修正内容的摘录。宪法修正的内容,体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

    宪法修正案内容(摘选)

    时间

    修正内容(摘选)

    1988年4月12日

    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1993年3月29日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写入了宪法序言。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1999年3月15日

    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3月14日

    确认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发展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正式确立
  • 11、1939年顾颉刚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中提出中华民族是“一”的观点,费孝通则提出“多元”的观点进行反驳;1993年,在顾颉刚百岁纪念会上,费孝通说:“后来我明白了顾先生是激于爱国热情……所以我没有再写文章辩论下去。”这可说明(     )
    A、政治立场制约认识判断 B、历史解释基于主观需要 C、多元一体民族观的形成 D、民族危亡激发爱国热情
  • 12、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要求关税自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1930年,中国陆续与美英等国签订新的关税条约,但国民政府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这说明,近代中国(     )
    A、主动融入世界商贸市场 B、扭转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D、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艰巨
  • 13、图1、图2是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区分布及工人运动次数分布的占比图。这可说明(     )

    A、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 B、民主与科学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原因 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14、据记载,唐朝谏官有权向皇帝言谏或封驳;宋朝皇帝亲掌监察御史的任用权;明朝设六科给事中,专掌六部监察事宜,废止言谏制度。言谏制度的变化表明(     )
    A、言谏对象范围扩大 B、监察独立性日益增强 C、监察机构日益简化 D、君主对权力控制强化
  • 15、宋代海上贸易的规模远远超过唐代,东南沿海港口贸易繁荣。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等,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北宋初每年“得三十万缗”,后增“至五十万缗”,南宋高宗末年“竞达二百万缗”。这从客观上说明(     )
    A、宋代互市贸易蓬勃发展 B、中西陆路通商受阻 C、宋代海外贸易均为官办 D、北宋纸币广泛流通
  • 16、有学者认为:北朝与南朝的对峙,不过是走向再统一的过渡阶段,短暂的分裂为新的统一提供了可能。这种统一、当然不可能由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南朝来实现,而必然是由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北朝来实现。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     )
    A、北方地缘优势突出 B、民族交融激发创新潜力 C、南方汉族全面堕落 D、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 17、齐国管仲认为:“欲理其国者必先知其人,欲知其人者必先知其地。”《商君书》记载:“强国知十三数: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由此可知,先秦时期户籍制度的设立(     )
    A、适应了社会转型需求 B、调适了社会秩序失衡 C、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 D、迟滞了小农经济发展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政府正式推行“废藩置县”政策,颁布《户籍法》,次年进行首次全国户口调查,开始编制全国性户籍。《户籍法》规定“户籍旧习错综复杂,在于按照族属而不按地域编制,虽有遗漏而不便检查。此度编制之法采用臣民同等,华族、士族、卒族、神官、僧侣乃至平民,均按照地域编之”,“以其居住之地专收无遗漏为宗旨”,“根据各地方的土地的基本情况划分区域,以区为单位,各区设户长掌握其辖区内户数,人员生死出入等详细情况”。居住在同一地的家族全体成员为一“户”,“户主、直系长辈、户主配偶、直系晚辈、旁系亲属均须记录在册”。户主是家族之长,一户之主,家族成员按照尊卑、男女、长幼顺序记载,无论入籍、除籍、转籍均需户主申报。

    ——摘编自王鹏飞《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材料二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发展,国家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历程。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意见通知,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编自李丹阳《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逻辑与趋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日本近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对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变革趋势及其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史研究明、清两个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历史。把明、清两个王朝作为一个时代来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于社会演变,不在王朝兴衰,因而明清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根本上说,是关于一个特定时代中国人民、社会、国家各方面经验的综合史,不是王朝断代史。李洵先生主张把明清时代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时代。他指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结合部,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尝试,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尝试,东西文明文化统合的尝试,以及新旧社会相递变的尝试。这个时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也不是习惯上常说的那种‘断代史’,而是一个特殊的作为一个整体时代的历史。”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明清历史研究的诸多视角。请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研究视角拟定观点,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久以来,威尼斯共和国都是地中海地区的金融与航运中心,形成了重视商业利益的社会氛围。1469年成熟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传入之后,威尼斯印刷产业迅速发展,受到贵族富商的投资青睐。以阿尔丁出版社为例,出版商阿尔杜斯发现了当时市场上希腊文印刷的空白,于是荷马的史诗、伊索的寓言、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这些手抄本时代的文字在威尼斯第一次被印刷出版。他还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了逗号、句号和分号,使文本的阅读更加流畅无误;在书籍的开本方面,其首创的小八开本袖珍书使书籍更易于携带。除了古典时代的作品之外,乐谱、地图、带有解剖图解的医学书籍、世俗趣味的方言读物,都在这里大规模出版。到16世纪初期,威尼斯已经成为欧洲出版业的中心,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发动机。

    ——摘编自李昕《设计史视角下威尼斯早期印刷出版业的宏观形态塑造》

    材料二   1884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点石斋画报》,到1898年终刊共发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绘石印画。创刊之初,美查认为“画报盛行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俾乐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学者将《点石斋画报》的图像分为“战争风云”“中外交涉”“声光电化”“舟车便利”“仁医济世”“租界印象”“西洋奇闻”“文化娱乐”等类型。以下是摘选自《点石斋画报》的两幅作品及其配文。

    兴办铁路

    五月下旬,天津来信云,创办铁路一节,朝廷业已允准,由大沽至天津,先行试办……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向不禁拭目俟之矣。(部分文字摘录)

    迎迓李傅相

    中日失和已有一年,各埠生意清淡,故泰西各国从中劝和。特来电音恳请傅相至东瀛议和。倭主派外务大臣伊藤引舆迎迓。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威尼斯成为欧洲出版业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点石斋画报》的作品特色,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