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表为20世纪40~90年代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的数量统计。这反映了(  ) 

    时间

    20世纪
    40年代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独立国家(个)

    15

    9

    44

    23

    7

    5

    A、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走向衰落 B、亚非拉反帝斗争走向了联合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 2、 西欧和北欧的福利国家,在1960-1975年间福利的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
    A、保证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B、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解决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 3、 如图是1926年苏联发行的2卢布货币。图中的货币(  ) 

    A、体现农业集体化的特征 B、成为苏联模式的重要标志
    C、与新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产物
  • 4、 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
    A、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
    C、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
  • 5、 15世纪,意大利各地曾受教育的人们散布着享乐人生的气氛;礼貌相当优雅、有天分的人更获得有史以来最能自由发挥的时代。人们欣赏天才热烈之情形,天才间竞争炽热之情况和自由发挥之环境是自奥古斯都大帝以来所未有过的。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  )
    A、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B、自由主义正在兴起 C、理性主义日益盛行 D、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 6、 如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商贸机构表(部分)。据表可知当时(  )

    时间

    国家

    机构名称

    1531年

    荷兰

    安侍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580年

    意大利

    里亚尔布市场银行

    1600年

    英国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年

    德国

    纽伦堡银行

    A、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B、价格革命推动大国崛起
    C、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 7、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市民从事商业贸易和手工业活动,积极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统一事业的进程。从长远来看,市民阶级的兴起(  )
    A、导致基督教会权力不断扩大 B、促进封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有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削弱了封建贵族和国王的势力
  • 8、 古代两河流域基于建设浩大水利工程的需要,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体制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古希腊在海外殖民中演进出独特的城邦体制;古罗马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这些可用来证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取决于地理环境类型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呈现出同源异流特征
  •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据此可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根源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文字的发明 C、社会分工的形成 D、生产力发展
  • 10、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

    ——摘编自[英]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此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摘编自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1)、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导致美苏关系敌对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争取世界霸权地位所采取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该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 1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诸君自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急起直追,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

    ——《蔡元培传》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深远影响?
  •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

    ——陈荣香等《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朝察举制与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今天人才选拔的认识。
  • 14、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于国家的整体里。”目前,实现了雨果愿望的“高于国家的整体”是(  )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 1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以自己的力量,震荡着世界,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这一现象是(  )
    A、两极格局的开始形成 B、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6、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  )
    A、社会扶贫制度 B、社会保障制度 C、“以工代赈” D、计算机网络
  • 17、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
  • 18、明确提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此内容出自(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19、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各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C、电话成为人们重要的通信工具 D、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 20、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主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上一页 1172 1173 1174 1175 11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