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B、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已大量使用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C、大汶口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 D、仰韶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被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单位:千克/人)。
——摘编自林亮《食品生产现代化与食品安全问题刍议》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0
7.1
8.2
14.6
20.1
1.9
2.4
3.9
11.7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
材料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食品生产现代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食品生产的现代化超越了时间限制(如反季节食品)、地域限制(如跨国食品)以及经济条件限制(如食品廉价化趋势),使食品消费也更加快捷与便利.“快吃、快走”的麦当劳哲学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摘编自刘飞、孙中伟《食品风险与消费者抵抗:西方案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油脂及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食品生产现代化的因素。 -
4、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国王的水果”。据此可得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
5、在余杭茅山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经过规划和修整的稻田、田埂、道路和灌溉系统;在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遗址边缘,考古学家发现一处储藏粮食的窖穴,经估算,该窖穴容量可达13吨。这些考古发现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 )A、采猎经济逐渐消逝 B、进入稻作农业社会 C、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D、早期国家正式形成
-
6、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先到达美洲开展殖民时,由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因素,他们“喜欢白面包甚于玉米”。但殖民者靠往返欧美的船只运载小麦或者面粉成本较高,因此,在新大陆种植小麦就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这说明( )A、早期殖民侵略助推物种传播 B、物种交流增进欧美贸易关系 C、外来物种促成美洲社会转型 D、宗教因素是物种传播的关键
-
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8、下表是世界上不同地区最早培植出的农作物情况简表。据此可知,世界古代文明( )
A、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B、产生时间具有一致性 C、均以农业的发达著称 D、各文明之间交流密切 -
9、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反映了(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
10、2011年起中国在非洲多国开展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方与当地农业金融公司合作,先将杂交水稻种子卖给金融公司,然后由金融公司免费分发给农户。这种方式将零散的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对非洲而言,这些实践( )A、体现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B、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 C、推动技术革新缓解粮食问题 D、反映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智慧
-
11、如表为人类历史上的物种交流的重要阶段。这表明物种交流( )
时间
概况
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
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丝绸之路。中国得到葡萄、高粱、骆驼和驴;罗马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等。
公元7~8世纪
唐朝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物种。
公元13~14世纪
蒙古建立政权推动交流。胡萝卜柠檬带入中国;粟传入波斯。
公元18~19世纪
全球航路开辟后,有意引入物种成为制度化的事业。
A、具有趋同化发展趋势 B、提高了人类抗饥荒能力 C、具有阶段性和多向性 D、促成美洲居于主导地位 -
12、日本等国研制出一种收菜蔬菜的机器,用这种机器收获番茄时,会先用射线照射番茄,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的番茄。这主要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 )A、市场化 B、规模化 C、智能化 D、社会化
-
13、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
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
粟、稻、大豆
印度
稻
两河流域
小麦
埃及
各种麦类
希腊、罗马
麦类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
14、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可推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A、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种植 B、全球食物物种交流 C、欧亚农作物在美洲推广 D、美洲高产物种外传 -
15、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读下图,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水稻、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是小麦的原产地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菠萝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传》昭公六年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十八年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方面规定的要受到惩处。按照《尚书•吕刑》篇所说,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称为五刑。关于五刑的具体条文规定多达3000条。刑罚的执行因人因时而异,对于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尚书•吕刑》篇说“刑罚世轻世重”,即时轻时重。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西周进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分析其成因。 -
17、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蓬勃开展。以“欧洲大学和宗教改革的关系”为题,从下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最少运用三则材料。)
中世纪
欧洲大学主要课程有经院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等,使用教会的通用语言拉丁语。由于课程和语言相似,学生与教师常在不同国家大学间流动。
16世纪
维登堡大学的大多数师生支持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维登堡大学教授将日心说印刷出版。
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等前往。
莱比锡大学是反对路德主义的中心。
新旧教派都认识到了大学的重要性。德意志新建了9所大学,开设人文主义和宗教两类科目,包括古典文学、伦理学、诗歌、物理学和神学等。
加尔文在大学受过严格的思维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为严谨的宗教著作。
加尔文创办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法国、荷兰和英格兰等地。
西班牙、法国等政府严格限制本国人到国外大学研究、教学、学习或居住。
-
18、文书档案——国书——咨文
材料一 秦汉时期对文书传发、保管的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法令规定。官署都有专门吏员收发登录文书,并按法令规定对文书建立副本存档、待查,像“兰台令第卅三”就是收发簿上的编号。秦之“书府”、汉之“石渠阁”都是重要的档案馆。这些档案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论衡•别通》记载“萧何(西汉丞相)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古罗马时期,罗马法规定只有具有法人地位的个人和机构才有权力建立档案馆。当时由专门的司书和档案员负责整理保管,对档案分类登记、编订册号、张号和目录。很多档案被收录进入城市法典之中,官员经常利用档案审理案件,或者利用国家收支帐目档案处理财政问题。档案工作者被誉为“城市的卫士”。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材料二《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咸丰帝仍拒绝英法公使向其进递国书(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在近代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其谕旨曰:“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至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1901年,《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1902年,光绪皇帝按规定程序接受了各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材料三 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传统可追溯到1790年。那一年华盛顿按宪法要求发表了当时被称作“年度咨文“的报告。宪法第二条第三节规定,总统“应不时向国会报告国情,并将他认为必要和适宜的议案提交国会审议”。华盛顿及其继任约翰•亚当斯是按照独立前在英国国王统治时期的方式,通过盛大隆重的礼仪亲自发表国情咨文演说。但是,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感到这种过分的排场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极不相称。他讥讽地称这种做法为“御座上的演说”,并以呈送书面咨文的形式取代亲自演说。
——《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历史由来》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汉与古罗马在文书档案管理上的相同点。(2)、阅读材料二,分析清王朝外交出现了哪些变化。(3)、阅读材料三,简要说明国情咨文制度的发展如何体现了民主精神。 -
19、如图所示的一组绘画作品都( )
A、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反映出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C、凸显出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关切 D、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 -
20、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
①三线建设
②“两弹一星”
③港珠澳大桥
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