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B、统筹粮食资源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 C、各国政府都很关注粮食安全 D、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 2、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 B、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 C、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D、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
  • 3、有人评论我国古代某一著作:“盖合时令、农圃、水利、荒政数大端,条而贯之,汇归于一。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偏者,特为完备。”这部百科全书式图书不仅在屯垦、救荒、水利、栽培、蚕桑、农器等多方面继承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农本思想。这一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王祯《农书》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4、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当时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乌里雅苏台将军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C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D

    盟旗制度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A、A B、B C、C D、D
  • 5、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两税法 ②科差 ③一条鞭法 B、①两税法 ②一条鞭法 ③摊丁入亩 C、①两税法 ②摊丁入亩 ③科差 D、①科差 ②一条鞭法 ③摊丁入亩
  • 6、“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该学者评论的是我国古代的(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7、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东晋和南朝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之为( )
    A、编户齐民 B、土断 C、大索貌阅 D、诸色户计
  • 8、有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官员的职能:“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据此判断,这一官职可能是( )
    A、秦朝的监御史 B、汉代的刺史 C、宋朝的知州 D、明朝的宦官
  • 9、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瓦解,个体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开始出现,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私人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战国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人的活跃尤其是富商大贾的出现,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以及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兴起。下列对这些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政府力量退出参与商业                 ②商业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表明个体工商业活跃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体现了( )

    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②“相生相胜”的理论  ③天人合一的思想 ④“无为而治”的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11、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有( )

    ①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②种植水稻  ③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 ④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阅读以上三幅地图,任意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相关史实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3、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屈辱到平等,从参与到引领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重大成果;抗战时期主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列强在华特权基本上被取消。但中国实际上没有取得平等独立的国际地位,直到1949年后,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告“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外交原则,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最后一点污斑被清除干净。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材料二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 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进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三 2013—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0个成员,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2013—2020年,中国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

    ——据新华社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主要成就,并指出中国能将“不平等条约留下污斑清除干净”的前提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万隆会议上中国“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方针提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追求的目标
  • 1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不竞,始焉起于黄袍加身而上位的太祖之猜忌也。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下,大量养兵。荆公(王安石)立志改变“弋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公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不多),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和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严重平均主义等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比较缓慢。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之不竞”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为改变“弋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而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 15、关于明建文帝的下场,《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然而也有明朝民间传说认为建文帝并未被大火烧死,而是剃发为僧,流亡到云南。云南一块石壁上所篆的“流落江湖数十秋”乃建文帝所为。也有野史称朱棣“遣胡濙巡天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并于晚年找到。据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历史的记述充满主观性,只有借助于考古学才能弄清其真相 B、民间传说相对科学,由于其不受政治立场的影响,更为可信 C、今人已经无法弄清历史的真相了,读者应各取所需,自圆其说 D、历史的真相不一定能还原,可以借助实证方法提供多角度解释
  • 16、某同学在研究现代世界发展有关问题时编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

    时间

    事件

    1989 年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9年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 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 B、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国际治理机制的改进 D、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17、近代法学家梅汝璈先生在《〈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一文中谈到,“《拿破仑法典》以罗马法为基础辑集了多种法律、命令、习惯、法理而成,全典共计2281条,分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其“所以能供许多国家做模范,且历百余年而不至根本动摇者,或正以此”。由此可见,《拿破仑法典》 ( )

    ①使以成文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②对后世法律制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③传播了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理念 ④旨在保护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时,设计的体制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自行经营,自负盈亏。后来又说,轮船招商局“有裨国计民生,故须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
    A、革除了洋务企业弊端 B、有助于引导传统商业资本转向近代企业 C、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D、致力于民族资本主义向海外市场扩张
  • 19、中国古代某医学著作中有如下记载,据此判断该医学著作最有可能是 ( )

    草部

    青蒿、人参、当归、三七、黄连、决明、龙葵、芍药等

    谷部

    稻、小麦、玉蜀黍(玉米)、大麻、大豆、红曲、沙蓬等

    菜部

    苜蓿、木耳、莴苣、胡瓜、竹笋、冬瓜、甘薯、苦瓜等

    果部

    葡萄、甘蔗、木瓜、山楂、荔枝、胡椒、西瓜、甜瓜等

    A、《肘后备急方》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 20、宋代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学规》中“五教之目”一条的内容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一条的内容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修身之要”一条的内容为“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该书院 ( )

    ①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②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 ③ 标志着地方官学建立 ④ 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上一页 836 837 838 839 8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