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
一、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
……
八、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 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
2、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 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由此可见,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B、装着泥沙的炮弹 C、明治维新促使日本实力大增 D、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
3、陈旭范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A、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
-
4、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及人口数据(部分)。据表推知,当时 ( )
时间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顺治七年(1650年)
约6亿亩
约 1-1.5 亿
道光三十年(1850 年)
约 12.10 亿亩
约4.1亿
A、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人地矛盾渐趋紧张 C、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 D、财政收入日益萎缩 -
5、明末清初,儒士颜元主张恢复封建,“非封建不能尽天下人民之治,尽天下人材之用”;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这些主张的提出( )A、弘扬了民主法制 B、批判了专制集权 C、否定了伦理纲常 D、体现了民本思想
-
6、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反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o洪武五年八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
o洪武十三年七月,倭夷寇劫广州府东莞等县。
o洪武十四年七月,己巳(年)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o洪武十七年八月,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
A、打击走私活动 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 D、防御倭寇骚扰 -
7、有学者指出,北宋词多娱宾遣兴之作,自然感发,率性之作;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这反映了( )A、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 B、宋词迎合市民生活需要 C、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D、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
-
8、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边疆地区经济较快发展
-
9、据史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损害了权贵利益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实现了富国强兵
-
10、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A、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
11、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这一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
1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
13、汉承秦制,仍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但有所损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同时“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初做出以上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国家统一 B、变革中央官制 C、发展社会经济 D、打击地方豪强
-
14、如表材料摘录自司马迁《史记》,它可以用来说明( )
武公…十年(公元前 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赢)政代立为秦…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A、分封制完全被郡县制取代 B、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C、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 D、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
15、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以下对该时期各学术流派及其提出的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①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③儒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④墨家——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有楚国修建的勺陂和吴国修筑的邗沟等,战国时期有魏国的“引漳溉邺”工程、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A、体现古代重农经济主张 B、实现了各国的富国强兵 C、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建立 D、表明交通的决定性作用
-
17、据考古学研究,夏、商、西周三代中原地区政治礼制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周边各区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中原的礼制文化。据此可知,中原地区礼制的传播推动了( )A、文化交流与认同 B、儒家观念的形成 C、国家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的确立
-
18、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
实业救国
八国联军侵华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和古代的科举制相比,开放性要小。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由于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虽然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虽然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得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
20、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
——选自齐世荣、钱乘且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三 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根据材料一“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朝、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