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记载众多的国家记忆,《人民日报·号外》更是记录了影响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下图报道事件( )A、为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B、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 C、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 D、是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的成果
-
2、据英国学者傅兰雅统计,从1871年至1880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已刊印译书98种,235册。这些译书( )
①以军事、工程等方面为主②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促进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清政府这一举措( )A、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B、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西式人才 C、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
4、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
5、 明朝时,浙江地区木植业出现了一种“拚”的经营方式:双方订立契约,卖方山主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出让经营权,作为买方的商人则在预付“拚”金后,获得对山林的长期经营权。这种经营方式的出现( )A、导致货币经营行业兴起 B、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促进该地区商帮的兴盛 D、拓宽商业资本投资渠道
-
6、有学者评价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说:“(三省六部制)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 D、促进了决策程序规范化
-
7、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是李同学在阅读《宋史》某位人物传记时自制的人物大事记时间轴,苏轼曾评价该人物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下列事件中可以列入该时间轴的是( )A、真宗景德元年,订立澶渊之盟 B、仁宗皇佑元年,创设族内义田 C、高宗绍兴十年,领兵北击金军 D、神宗熙宁二年,推行青苗之法
-
8、 西汉年间,商人群体经济实力雄厚,部分大商人“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致使“黎民重困”。为此,西汉政府应对措施有( )
①推行“休息生息”政策②实施盐铁官营③颁布算缗诏令④扶植庄园经济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9、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据此推测,红山文化( )A、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 B、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 C、出现了较大规模祭坛 D、出土随葬品差别不大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以下是《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成长岁月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第八章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章目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章目录名称和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到18世纪80年代,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的奴隶出产了世界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棉花。1791年,圣多明各棉花种植园的数量与甘蔗种植园已经几乎相当,其出口到法国的棉花比八年前增长了58%,同时还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棉花。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出产的棉花因此涌入利物浦、伦敦、勒阿弗尔和巴塞罗那的市场中,实际上促进了机械化纺纱的快速扩张。随着机器纺纱技术在整个欧洲大陆上的传播,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被装进迸船舱,在太子港被拍卖,被送到遥远的农场,在逼迫下清理土地、锄地、播种、剪枝和收获白色黄金。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棉花产业发生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纸币之所以发展,是民间抵御政府不当政策的结果。宋朝政府规定四川是铁钱区,在这个区域内没有铜钱流通,只有笨重廉价的铁钱。除了四川之外,陕西则属于铜钱和铁钱混合使用区域,而剩余的地方才是铜钱使用区域。在四川,由于铁钱的价值太低,有商号发明了不记名的交子。人们可以把铁钱拿来存在商号,由商号开给交子作为存款证明。人们可以用交子做交易,不管谁持交子到商号,都可以按照票额领取铁钱。交子最初的发行是在民间,随后由于有的发行交子的商号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引起了信用纠纷,政府开始限制民间发行,并最终改为政府发行。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材料二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其实行分两步。第一步,康熙五十一年(1712)“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税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第二步,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或“丁随地起”,具体办法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额摊到地亩上。“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国家赋役史上一件跨时代的大事。
——王人骏曲伟时《清朝“雉丁人亩”制度探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最早产生纸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实行“摊丁人亩”的影响.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中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措施。 -
14、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增加,许多工人家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除了用于购买家庭必需品之外,也可以用来支付某些休闲活动的开支,因此越来越多的休闲领域变成了可以通过销售谋利的项目,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推动了休闲运动的兴起 B、提高了工人家庭生活质量 C、削弱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D、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
15、 柳宗元说: “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乡里组织与专制皇权,好比是君主官僚政治体制的上下两个端点,中间是庞大的职业官僚队伍。把帝制官府权力直接施之于百姓身上的,经常是乡里保甲组织。中国封建社会的乡里保甲组织( )A、严重威胁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 B、具有很强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C、有利于帝制官府统治的社会化 D、为封建割据势力发展埋下祸根
-
16、 鱼鳞图册是明代征收田赋时作为凭据之用,故亦称“地亩册”。此法乃丈量田亩推行于全国,实始于明太祖。史载:“颁鱼鳞图册,以核天下土田。”明朝颁布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核实掌握全国田亩数量 C、征发赋役维护国家统治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7、 王莽自居摄政到篡位称帝不足20年,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其中第二次改币制谓之“宝货”,包括五物六名28品,极为复杂,人们不乐于使用。王莽虽以重刑逼迫人们使用,但民间私自以五铢钱行使,王莽不得已再改币制。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五铢钱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B、东汉末年社会各阶层矛盾尖锐 C、币制改革要和社会经济相适应 D、当时世人思想保守排斥新事物
-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B、促使亚洲发展均衡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建立公平区域组织
-
19、 中世纪时,欧洲城市颁发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特许状的颁布( )A、宣扬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B、摧毁了封建领主的特权 C、实现了城市独立的目标 D、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
20、 一种常见观点认为,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是王权衰落,而且议会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王权。但实际上中世纪的议会并非一个独立的机构.它由国王召集,并决定召开时间、地点及议程安排,它的本质是“国王的议会”。材料旨在说明当时( )A、政治结构趋于合理 B、国王居于统治核心 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 D、王权不受教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