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23年9月,曹锟在总统选举的预选会上,以5000元一张选票的价格,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高价,收买了国会议长,最终花了1350余万元总算当上大总统。曹锟贿选客观上说明(   )
    A、民主共和成为时人共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然失效 C、时人对民主政体的认可 D、武力操控政局成为过去
  • 2、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以上材料表明( )

    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 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 3、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以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 4、岳麓秦简记载:“殴泰父母,弃市;奊訽詈之,黥为城旦舂。”意思是殴打祖父母要被在闹市处死刑;辱骂祖父母要被在脸上刺字,男犯人要罚去筑城,女犯人要被罚舂米,“城旦舂”的执行为无期。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平民劳役繁重 B、法律制度繁杂 C、律令的儒家化 D、保护弱势群体
  • 5、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阴山岩画中有关于原始社会猎马的描绘,如下图所示。图中一人正面围堵,一人其后偷袭猎物,第三人驱赶猎物。从这一岩画可以断定当地族群(   )

    A、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 B、讲求工具和策略的运用 C、将射箭与军事训练结合 D、出现了农业领城的分工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统二年庚戌学历》(阴历)

    《民国二年新学历》(阳历)

    正月初十

    皇太后万寿

      

    正月十三

    皇帝万寿

      

    二月十四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9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10日

    国民纪念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三月初一

    纪念日(光绪丙午宣布教有宗旨)

      

    七月十三

    纪念日(光绪丙午须诏预备立宪)

      

    七月廿四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8月28日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八月初八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9月22日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八月十六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9月15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八月廿七

    孔子生日

      

    九月初一

    纪念日(宣统乙酉各省咨议局成立)

      
      

    10月10日

    国庆日(武昌起义)

      

    1月1日

    国民纪念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

    国民纪念日(宣统帝退位)

      

    2月17日

    国民纪念日(民国南北统一)

    注:上述表格是《教育杂志》于1910年和1913年登载的“学历”,即学校一年中各项仪式的日程表。表后并附有说明:“每届纪念日,或于下午最后一时间停课开会,为学生演说当时之历史,或不停课而于课毕后延长一时间以内行之。演说之际,当以今日情形互相比较,于养成国民之爱国心,大有神益。”

    根据上述材料,凝练两个以上的时代特征。选取其中一个时代特征,自拟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太受约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此时期(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发展,就其基本的动力而言,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推动,又有内部的因素一受到中国社会本身的推动。当大部分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承担起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责任,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需要是在进口工业品刺激下产生,并得到满足的。于是,在进口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 根据材料一,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中世纪王权强化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从社会力量变化的角度简析其影响。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 9、1959年,考古学家在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的后冈发现了一座奇怪的“墓葬”。这座圆坑墓穴共有三层,掩埋了73具尸骨。发掘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墓葬,而是一座祭祀坑。后冈祭祀坑的发掘,一定程度印证了《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商朝存在“人牲”献祭的风俗。这表明( )
    A、人们对于早期文明的认识,是从考古发掘开始的 B、文字史料需要得到考古的支撑,才显得真实可信 C、“地上”“地下”史料相印证,增加史料可信度 D、根据史料实证原则,史实会随着史料发掘而改变
  • 10、下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该漫画( )

    A、暗示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 B、表明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C、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D、显示了日本对美作战失利,二战进入反攻阶段
  •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最合理的解释是,十月革命( )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 12、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 13、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下图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对该帛书解读正确的是( )

    A、其书写的主要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字 B、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 C、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巨大成就 D、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于中国
  • 15、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联合国为难民做出的努力,依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联合国难民署②确定“世界难民日”③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④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 16、 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为了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 17、 法律的发展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下列法律文献,描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B、1689年英国颁布的《大宪章》,规定教会、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C、1787年美国颁布的联邦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总统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D、1789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 18、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位于下图( )

    A、 B、 C、 D、
  • 19、 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 20、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一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A、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 D、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上一页 762 763 764 765 7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