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以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首歌曲的内容,该歌曲诞生的时间应在( )A、1919—1923年 B、1924—1927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
2、毛泽东在评价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写道:“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下列对“焕然一新”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②中国社会有了统一的人民政府
③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④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说明这场运动( )A、掀起了文学革命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建立了民主制度 D、改变了社会性质
-
4、1911年10月13日,《民立报》的某篇文章写道:“今者革命总统已出现,汉阳已被破。”该文报道的历史事件应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广州黄花岗起义 C、四川保路运动 D、武昌起义
-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文中的“民权”指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6、以下是某学生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的书目,据此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 )
一
《四洲志》《海国图志》
二
《资政新篇》
三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A、救亡图存的探索 B、民主制度的建立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自由思想的形成 -
7、下列对洋务运动评价正确的是( )A、反映了农民财富平均的理想 B、属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改革主张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
8、下表所列不平等条约与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不平等条约
解释
A
《南京条约》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北京条约》
促使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马关条约》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辛丑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A、A B、B C、C D、D -
9、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 )
①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②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③鸦片烟毒损害人民健康 ④机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斐然,下列科技著作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本草纲目》 ②《九章算术》 ③《梦溪笔谈》 ④《千金方》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
11、右图是某学生在学习清朝历史时绘制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填写(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伊犁将军
-
12、下图为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广场西侧隆宗门内的军机处。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大臣在这里( )A、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B、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C、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 D、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
1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由此可见黄宗羲(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工商皆本 C、倡导言论自由 D、否定君主制度
-
14、右表为明朝时期人口统计表,下列属于当时人口数量变化原因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
明朝初期
7000万以上
明朝后期
15000万左右
A、铁制农具的产生 B、门第观念的盛行 C、榷场贸易的繁盛 D、高产作物的输入 -
15、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样做是为了( )A、加强皇帝权力 B、实现政令畅通 C、防止地方割据 D、避免宦官专权
-
16、北宋官员蔡襄在《福州五戒文》中指出“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当时( )A、崇文抑武观念盛行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D、社会控制的严密
-
17、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其历史功绩有( )
①再次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推动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③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行省制度 ④对西藏和台湾行使管理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辽史》记载:“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从中可以看出辽朝的职官设置( )A、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B、采用宋朝的行政架构 C、削弱了契丹族的地位 D、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
-
19、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和枢密使为执政,财权由三司负责,形成中书(宰相)行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的架构。这样做的目的是( )A、削弱地方势力 B、避免权臣乱政 C、实现军政统一 D、提高行政效率
-
20、某学者在著作中写道:“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参加考试的有国子学、州县学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规定举送的贡士,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录取与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该学者在这里叙述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租庸调制 D、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