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论述题:历史图片往往是浓缩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论题,加以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史实准确)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英国人口为280万,到1600年,全国人口则增加到400万。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显著。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在生铁量产之前的英国主要利用木料来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
材料二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三 到1885年,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油公司已在美国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垄断统治,并把它的70%的产品远销到国外,它占有了英国煤油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英国商人塞缪尔于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为了避免被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同时,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也发现了石油,苏格兰商人组成了伯马石油公司开采,但是缅甸的石油产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1%。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炼制成煤油作为照明的燃料,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发展起来。
——摘编自江文娟《略论英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石油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 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3)、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
5、英国领导人“极度害怕共产主义的领导,他们相信希特勒的扩张目的可被英国利用了来摧毁苏联和摆脱欧洲共产主义的威胁”。由此,张伯伦政府暗中纵容了“对共产主义国家的破坏”。材料强调的是( )A、意识形态导致绥靖政策实施 B、英国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C、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野心 D、绥靖政策给欧洲带来了巨大损失
-
6、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即使是在承认美国黑人或南爱尔兰在权利方面最微小的进步都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这表明一战后( )A、西方国家维护传统殖民体系 B、非殖民化运动成为国际潮流 C、殖民主义势力试图卷土重来 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
7、1917年,列宁指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但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我们必须向小农让步。” 1922年又指出:“必须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凡愿自行耕种的公民,有权无限期地使用土地,经营农业。” 以上论断( )A、旨在巩固新生政权 B、有助于赢得卫国战争胜利 C、规范小农改造方式 D、实践并丰富社会主义理论
-
8、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据此可知,霍布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B、理论主张具有一定局限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推崇契约下的民主共和
-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相反,他们已通过赢得对印度洋的控制,从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而俄罗斯人则已通过征服西伯利亚,从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A、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C、引发了宗教战争 D、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
10、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 “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 C、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D、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
1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转发此文。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引发全国范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事件( )A、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B、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 C、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12、《续文献通考》记载,明代六科执掌,“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执奏封还”。《明内廷规制考》指出,对于皇帝的“传奉”诏旨,无论朱字或墨字“传帖”,承受官衙,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据此可知,明代的“执奏”( )A、促使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B、有利于提升专制皇权统治效能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13、如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表中现象在唐代出现的原因(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①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寒门小族被排挤打压
③门阀士族控制了人事权 ④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4、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15、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见下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仅仅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确切地说,他们是对坚船利炮感兴趣,他们始终坚信在纲常礼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国,从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一批又一批人。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了尽头,然而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
——摘编自纪锋《略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变迁》
材料二 所谓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即“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不管其成败如何,不管其内蕴的正确程度如何,都从属于那个历史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前途的设计,都是这场社会选择的答卷”。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而且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些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烙印,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摘编自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并说明其共同特点。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延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
19、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连战表示:我们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坚定推动两岸互助合作,让台湾各界越来越多投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反映了( )A、台湾当局认同中共统一方针 B、两岸合作消除“台独”势力的干扰 C、两岸敌对关系已被彻底终结 D、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
20、表2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品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 )
表2
时间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化工产品/%
轻纺、橡胶、矿冶制品/%
机械运输设备/%
杂项制品及其他/%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1991
22.5
17.0
77.5
83.0
5.3
14.5
20.1
16.4
10.0
30.7
42.1
21.3
1993
18.2
13.7
81.8
86.3
5.0
9.3
17.9
27.4
16.7
43.3
42.3
6.2
1995
14.4
18.5
85.6
81.5
6.1
13.1
21.7
21.8
21.1
39.9
36.7
6.8
1997
13.1
20.1
86.9
79.9
5.6
13.6
18.8
22.6
23.9
37.1
38.6
6.6
1999
10.2
16.2
89.8
83.8
5.3
14.5
17.1
20.7
30.2
41.9
37.2
6.7
A、国家重视和优先发展重工业 B、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接轨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