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是民国初年《晨报》广告中出现的女校招生简章。据此可知,当时( )

    学校

    招生简章

    《晨报》版次

    培华中西女子学校

    选课:英文、法文、钢琴、算术

    民国八年六月十八第一版

    慈惠女子学校

    学习科目:接生学、看护学

    人学试验:体格、国文、英文、算术

    民国八年七月二十七日第一版

    东城女子学校

    缝纫、花边、国民修身、文算、音乐、体操

    民国九年四月十日第一版

    A、南方受现代思潮影响更深刻 B、女性的独立性受到普遍关注 C、新闻报刊助推近代教育改革 D、社会进步推动女子教育发展
  • 2、戊戌变法中,日本政府对变法表露出赞许和同情,但援助甚少;戊戌政变后,日本则公开或私下救援维新党人,阻止废除光绪帝,多次劝告清朝实行温和主义,并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对华外交政策( )
    A、推动了戊戌变法的进程 B、意在提高其在华影响力 C、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D、导致清廷倾向“联俄拒日”
  • 3、明朝的多位皇帝严格执行禁海令,私下进行海上贸易的百姓被视为海盗。但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总是一批被灭,新的更大的一批又兴起。这反映了( )
    A、朝廷海疆政策与现实的矛盾 B、政府失去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C、商贸发展提高了海盗的地位 D、倭寇是东南沿海不稳定的因素
  • 4、北宋时,大量的劳动力涌入采煤行业,煤的产量大幅提升,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之物。在都城内外,官营煤场有 20 多处,挖掘运输设施多样,工作流程复杂。采煤业的兴盛主要缘于( )
    A、开采技术的进步 B、金属冶炼和铸造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 5、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 类似地,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消失。这表明( )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 6、廖伯源认为:“(西汉)郡县考课之项目,虽天下郡县大体相同,然特殊地区之长吏,其职掌除与一般郡县长吏相同外,又有特别事务之项目,该项目亦当考课。地方长吏之考课,分若干项目分别考其等第,再集中分项之等第,评定其考课之总等第。”这( )
    A、反映了考课制度缺乏合理性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约束 C、实现了对官吏的全方位监督 D、利于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 7、魏国李悝变法中,要求百姓种田时“必杂五谷”“力耕数耘”,收获时如“寇盗之至”进行抢收,还要求农户“环庐树桑,菜茹有畦”。 李悝此举( )
    A、体现了儒家政在得民的思想 B、顺应了时局发展需求 C、意在强调劳动生产的重要性 D、源于劳作方式的转变
  • 8、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重庆山坡峭壁、 河流险滩占十之八九,加之重庆炎热多雨,因此,依山就势、顺乎自然成为重庆建房盖屋的重要原则。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类型,它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用,与环境融为一体。春秋战国后期,楚人大量迁入,改变了巴人自古以来长期用草料覆盖房顶的历史。清朝前期随着川江水运的全面开发,地处两江交汇处的重庆工商业迅速发展。以朝天门码头为中心,集聚了大量以航运及相关产业为生的城市中下阶层居民。他们为求栖身之地,在沿江两岸搭棚造屋,逐渐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吊脚楼建筑群。 到 19 世纪末期,重庆还出现了很多中西风格结合的近代新型吊脚楼。

    ——摘编自刘晶晶《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

    材料二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据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重庆吊脚楼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城市的特点并指出其理念。 
    (3)、 关于建筑史,有人认为它是“建筑的历史”,也有人认为它是“历史的建筑”,对此,任选一例世界遗产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不得选取本题材料示例)
  • 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作于1980年5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1983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0、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 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 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 三史等。 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 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材料二 晚清时期癸卯学制(1904 年) 历史教育目标:“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暨中国百年以内大事。讲古今贤良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材料三

    1

    史前历史必须展示出早期的德国人的高度文明

    2

    在原始种族研究方面必须体现出德国人民和英雄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

    3

    历史要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角色

    4

    英雄人物角色必须是德国人所特有的, 因为他们总是被敌人包围着

    5

    迁徙到亚洲和非洲的德国移民是埃及和巴比伦优秀文明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6

    强调对易北河东部领土征服的意义

    7

    强调过去二十年中, 因遭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侵蚀而几近毁灭的德国, 在民族社会主义的武装下又重新英勇的站立了起来

    ——摘编自《德国历史教学十五点规则》(1933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癸卯学制的历史教育目标进行评价。
    (3)、根据(4) 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4)、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3年德国制定历史教学规则的原因。
  • 11、1981-1987年间, 撒切尔政府出售 100多万套公共住宅, 获资 20多亿英镑; 将 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 国企员工减员60万,产值在国家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979年的 11.5%下降到了 6.5%。截至 1988年底,政府通过出售住房与国有企业的总收入超过 200亿英镑。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经济干预 B、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C、损害了市场的调节机制 D、增强了经济的发展动力
  • 12、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与意大利政府签订了《乌西阿利条约》。条约载明,埃塞俄比亚皇帝与其他欧洲国家交往时,可以通过意大利政府给予协助。意大利文本却把“可以”一词换成“必须”,并声称埃塞俄比亚已接受意大利的“保护”。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法西斯的侵略野心膨胀 B、非洲民族独立思想广泛传播 C、外部支持推动民族独立 D、帝国主义势力破坏国家主权
  • 13、伊拉斯谟在 1511 年出版的著作中,批评了老派语法教师执着于传授枯燥的拉丁文语法乃至用桦条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先上一堂简短的语法课后,就带学生接触原文,把原文像谚语一样刻在戒指或杯子上,用原文编笑话,让原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件事实和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这一主张( )
    A、推动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B、符合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 C、拉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追求
  • 14、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 15、埃及古王国时期开始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这表明当时( )
    A、种姓制度等级森严 B、注重贵族政治传统 C、神庙主导现世生活 D、君主权威至高无上
  • 16、学者萧冬连在一著作中指出当代中国历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实行新民主主义; 仿效苏联模式; 追寻赶超之路; 发动继续革命; 转向改革开放。由此可知,该著作的主题为( )
    A、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B、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选择 C、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探索 D、走入苏联模式的前因后果
  • 17、1946年11 月,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人民解放战争”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自卫战争”的提法,并号召“团结全党全军和全体人民,为粉碎蒋介石进攻,建立民主的中国而奋斗”。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冷战逐步形成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战略反攻序幕拉开 D、和平谈判基本破裂
  • 18、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总人口 4.57 亿,其中,在沦陷区有 2.57 亿人。 当时中国流通的货币一种是重庆国民政府的法币,另一种是汪伪政府的中储券,1942年二者的比值大约为1:2, 1945年8月比值为1∶60, 1945 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比值为1∶20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B、政府搜刮原沦陷区资产 C、汪伪政府不得民心 D、抗战期间通货膨胀严重
  • 19、有学者认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中外关系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在陈腐的土壤上,洋务派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这表明( )
    A、清政府主导了工业化 B、中国工业化的艰巨性 C、中国工业化的机遇期 D、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 20、以下是明清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表。 据此可知,此时( )
     

    粮田数

    (万市亩)

    平均亩产

    (市斤)

    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数(市斤)

    扣除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人均粮食数(市斤)

    万历时

    66075

    256

    808

    458

    乾隆中

    93249

    310

    791

    441

    嘉庆中

    94460

    319

    474

    121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农民赋役负担越发沉重 C、社会转型动力受阻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严重下降
上一页 765 766 767 768 7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