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资治通鉴》记述曰:“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促)丿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各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在这一背景下实行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
2、唐太宗曾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济,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库”。据此,隋朝短命而亡
深刻教训是( )
A、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B、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
3、史载:“至于(刘宋)元嘉末……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D、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
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说:“任职资格取决于中正品,而中正品又取决于门第之高下,然则‘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标准,已被特殊的身份标准大大扭曲了”;“形式上中正品的评定应以‘十德’为准,可实际上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这反映了这一“选官制度” ( )A、将选官之权放给了地方 B、评定人才唯一标准是家世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
5、某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撰写“颁奖词”这一教学环节。有学生这样写到:“原是游牧民族的一介莽夫,率族南下以求生存;原是草原羊群的所在,率军征战四方。他以一族之力取得北方统一,却兵败草木淝水之滨。”该“颁奖词”中所说的“他”率领的“游牧民族”是( )A、匈奴族 B、氐族 C、鲜卑族 D、羌族
-
6、 20世纪70、80年代在新疆、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都发现了西汉植物纤维纸片。《后汉书·蔡伦传》则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推断( )A、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B、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C、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
7、汉武帝时,“令远方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之诸宦,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即买之”。推行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A、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B、打击地方豪强游侠 C、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D、控制工商业者活动
-
8、 有学者对先秦时期儒、道、墨、法四家学派的若干思想进行了整理(见下表)。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填写( )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积极
同情宗法
反对宗法
放弃宗法
①贵族观点
②平民观点
③君主观点
消极
放弃一切制度
④个人观点
A、儒、墨、法、道 B、法、道、儒、墨 C、墨、儒、法、道 D、儒、道、墨、法 -
9、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称霸一方的诸侯越来越多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 D、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
10、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下列遗址或文物可以印证该记述的是( )A、襄汾陶寺遗址 B、偃师二里头遗址 C、何尊及其铭文 D、刻有文字的甲骨
-
11、 有学者认为,正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发源地之外,还有许多文明的遗存散布干各地。这些文明以中原华夏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驱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这表明,在中华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 )A、不同文化并驾齐驱 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国家初始形态具备
-
12、下边为杭州亚运会火炬图(局部),名谓“薪火”,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火炬的炬冠,以玉琮语意为特征,方圆相融,昂然而立。其设计思想源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良渚文化
-
13、 近代以来,“新”“旧”缠绕互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从一九一八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发表文章,把书面语言和口语统一起来,接着出版的《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等都采用白话文。同时《新青年》高举反封建大旗,在新闻和出版界得到广泛响应,一时形成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新闻出版阵线。……那时,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引起广泛关注,女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有人称赞它表现了“女性的自觉”。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材料三 (1978年12月)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局限性。(2)、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局面”所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中“全会”的名称。结合所学,选择改革或开放任一角度,阐述“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如何实践的。(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
14、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分,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
15、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
16、 中共十八大召开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是( )
①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③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 1978年8月,中国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上述外交成果
出现主要得益于外交方针政策的新调整。这一“新调整”是( )
A、推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D、首倡“求同存异”方针 -
18、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说:“我们可以有几条路前进,比较一下,要选一条比较合理、正确的路线。”下列各项属于“比较合理、正确的路线”的有( )
①《论十大关系》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资本家趁政府收购粮棉之机,大量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国民党特务叫嚣: “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针对这一状况,人民政府( )A、采取强力措施取缔投机活动 B、开展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利用市场规律促使物价下跌 D、推动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
20、 上海《大公报》在1947年初的一篇时评中写道:“无数青年学生,破衣两袭,旧被一套,两餐白水菜汤半碗,咸菜一碟,窝头三个,随时对着学校催缴学杂费的牌告发愁。”这种困苦局面( )A、激起了“一二•九”运动 B、源于日军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 C、客观推动第二条战线发展 D、直接促使解放军发起战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