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下图反映的会议( )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③确立新中国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④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宋儒的政治品格不再纠结于驯服君主,转而致力于涵养君子和治理家族,孔子的制法终于找到新方向:不是给帝王制造符命谶纬,而是给民间制定乡规民约、族谱家法。”下列项对此观点解读最准确是( )A、君主是复兴儒学的主要动力 B、乡约经政府推广与法律合流 C、宋代儒学士人注重基层教化 D、乡约的约束对象不再是君主
-
3、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政府的中枢不断因势演变,下列史实填充正确的是( )A、①尚书台 ②刺史 ③四夷馆 B、①大鸿胪 ②内阁 ③军机处 C、①内阁 ②军机处 ③都护府 D、①尚书台 ②内阁 ③军机处
-
4、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同时中华文明也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不仅农业有长足进步,手工业也令人刮目相看,纺织业尤其如此。农民家庭手工纺织业,多半生产麻布、葛布、绢帛,产品部分自给;一些城市的手工作坊,从事大规模生产,制作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汉朝向西域扩展是与匈奴对抗的直接后果。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目的都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然而,张骞出使西域,更重要的意义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从汉武帝开始对河西作系统的经营,先是军事开拓,后是屯田开垦,把屯垦与成守合二为一。汉朝经营的地域向西至敦煌以西、葱岭一带。著名的“河西四那”中的其中三郡就是这样发展而成的。
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西去的丝绸,对于中亚诸国的首领们而言,拥有丝绸是高级地位的一种标志;对于罗马帝国而言,丝绸是一种奢侈的衣料,为了进口这些物品给罗马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
——整理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
材料二 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其始入华年代不详,据称在西汉哀帝时。东汉佛教已有一定的传播,当时就曾有帝王遣使至西域求佛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传播渐广,后秦有僧侣西行至天竺取经,历时十余年,由海道归至东晋。此后又有不少人西行取经。佛教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中国成为与印度并峙的世界佛学中心,一方面仍从印度输入理论,另一方面又成为东亚各国“求法”的目标。
——改编自张帆《中华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三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创办的主要企业一览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创办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年创办
金陵机器居
1865年创办
开平矿务局
1878年创办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创办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2年创办
天津机器局
1867年创办
汉阳铁厂
1890年创办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卷)》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兴盛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繁盛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东晋、唐朝时“西行至天竺取经”的两位名僧,并概述隋唐时期中国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史事,并从背景和作用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
5、 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是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两对基本矛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最后消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当年,就在国家治理方面,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了八百年的分封诸侯的制度,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在传统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是我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权力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既涉及到权力的支配与分配问题,也与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的稳定与巩固关系密切。如果仅从制度层面去观照里权与相权的关系,两者基本上是互为合作的关系。不管是所谓秦汉时期的“独相”,唐宋时期的“群相”,还是明清时期的“兼相”,它们都是因为要配合皇权才得以设立的。尽管在不同的时代,相权的权力规模和施政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能在特定的制度体系中起到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作用。
——整编自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商鞅变法的内容为视角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在战国时期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依据,并写出“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的“三个主要环节”。(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唐朝时出现“群相”局面的史实,并指出明清时期为加强皇权而设立的“兼相”制度及它们共同的职能。 -
6、 有学者指出:“1901年的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进点。”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条约内容的是( )A、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须与对方商定 B、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 C、允许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厂和制造 D、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
-
7、“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总以奔竞躁进的姿态,以发号施令、急赏急罚的方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顾各种矛盾的客观实际而取得成功,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一言论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运动 C、百日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运动
-
8、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邓世昌英勇牺牲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9、 鸦片战争后,一位担任福建布政史的官员曾说:“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为此,这位官员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同时,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写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此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康輶纪行》 D、《瀛寰志略》
-
10、美国外交官顾盛曾提出“按照欧美奉行的国际法,每一外国人居住或暂留在任何基督教国家内部应服从该国的法律”,但在与回教国家的交往中,则采用了一个不同的原则,即“信奉基督教的外国人不受当地官员的管辖,他只服从本国政府所派公使或其他官员的管辖”,并规定美国在华侨民“应当适用”这一原则。与美国这一“规定”相关的特权是(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五口通商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
11、 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此,他认为在合理的国家制度中,应该抑君扬臣,士大夫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据此推知,该思想家最有可能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
12、一个又一个历史元素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秦、晋、宋、清)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十三行 ”
改土归流
《四库全书》
②
永嘉南渡
淝水之战
《禹贡地域图》
③
稻麦复种
绍兴和议
“程朱理学
④
乡里制度
直道驰道
“张楚”政权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
13、康乾盛世时期,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举措中属于康熙在位时采取的是( )
①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②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③封赐“班禅额尔德尼”尊号④在新疆设伊犁将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14、 明清时期,在新兴市镇间穿梭如织的人群中,有来自外地、结帮成群的商客,如浙东的宁绍商和龙游商:有与苏、松同省的微州商、东南的闽商、南方的粤商;西面的江右商和北方的山陕商、鲁豫商等等。这反映出明消时期一些地区( )A、商人群体的出现 B、全国贸易网络形成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自由雇佣劳动普遍
-
15、 作为蒙古族肇始之地的草原地区,元朝虽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统治方式和职官,但也做了重大的改革,先后设置和林(宁)宜慰司都元帅府、和林(宁)等处都元帅府,后又改和林(宁)等处行中书省,成为元朝十大行省之一。元朝在和林(宁)等处设立的行省是(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甘肃行省 D、陕西行省
-
16、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农作物( )A、随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引进 B、郑和下西洋时从非洲带回 C、新航路开辟之后逐渐传入 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带入
-
17、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比宋代更高,是当时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并设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镇的陶瓷生产。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制造于元代景德镇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
18、下边为北宋、唐、元、明、清五个朝代平均每年取士人数数轴比较图。这一现象反映了北宋( )A、权力分割过细 B、大力提倡文治 C、官僚机构腐败 D、行政效率低下
-
19、《宋史·职官志》载:“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促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藏民痪,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负责宋朝地方“财赋”、“稽考帐籍”的主要机构是( )A、转运司 B、枢密院 C、三司使 D、州通判
-
20、“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此材料描述的是( )A、汉朝初同姓诸侯王的分立态势 B、西晋之后南北政权的对峙格局 C、唐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现状 D、唐朝灭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