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 2、下图为1970年、199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份额。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A、不同程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经贸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C、科技革命推动制造业的内部调整 D、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升
  • 3、2003年到2021年,世卫组织积极应对包括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非典)、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在内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21年以来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中,国际原子能机构聚焦各方共同关切,提出包括5项原则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安全倡议,并为此积极进行斡旋。这表明(    )
    A、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经济全球化面临着重大挑战 C、当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已发生重大变化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 4、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   )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 5、1920年,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第一份通俗小报《劳动音》,下表为《劳动音》刊载的部分文章的标题。

    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

    国外劳动界消息

    南京机织工人听者!一般工人也听者!

    记南京机织工人暴动情形

    哈尔滨之劳工大学

    据表可知,早期共产党组织(   )

    A、关注工农的生存状态 B、推动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D、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6、《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描述:九省钦差江浙办案,由旱道而走,后坐民船,再下江南。上头质疑他为何不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搭轮船至上海,他却称:“火车、轮船,走的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臣若坐了,有伤国体”。据此可知(   )
    A、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较为缓慢 B、清政府近代化努力未获得认可 C、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D、观念滞后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 7、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
  • 8、《世说新语》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又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反映了(   )
    A、统治者思想较包容 B、魏晋名士放浪形骸 C、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D、儒家地位受到冲击
  • 9、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
    A、门阀士族威胁统治 B、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C、存在一定社会危机 D、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代

    消费理念

    消费实态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

    享乐是最高的幸福

    日常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奢靡无度,以角斗、逐兽、赛马、剧场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消费迅速发展

    5世纪至15世纪

    节制是美德

    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到保证积累、有效消费

    宫廷贵族奢侈消费卷土重来,中产阶级提倡有节制消费;衣食住等日常消费质量大大提升;休闲娱乐和精神消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消费至上、需求创造生产

    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物质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主要消费项目;汽车等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超前消费成为时尚

    20世纪下半叶

    消费至上,开始倡导适度、绿色、可持续的消费

    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

    ——根据杨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的西方消费活动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消费活动变化,解读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12、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因考古发掘而变得丰满,那些通过出遗迹和文物所还原的历史,改变了我们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在探讨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线路时首先使用的,与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的发现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又有日本学者以中国陶瓷在海外各地的流布情况为基础,将这条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陶瓷贸易与交流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陶瓷之路”,认为它连接了“中世纪东西两个世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且一般将其作为“丝绸之路”概念在海上的延伸。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纵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往往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而“海丝申遗”工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2021年,温州在建设城市主干道望江路下穿工程时,发现了朔门古港遗址,这一遗址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温州地标江心屿双塔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标,分别建于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温州都曾设立外贸管理机构。遗址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发掘成果如下:

    区域

    发掘内容

    亮点

    东端水门头区

    奉恩水城门以外、水门河沿岸两侧的各类遗迹群组成。

    包括陡门、桥梁、堤岸、斜坡式码头、成片房址等,年代及演变轨迹清晰。

    中部邻江港口区

    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为沉船、码头等遗迹分布区。

    两宋时期的突堤式码头。

    发现2艘福船(福建造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其中1号宋代沉船残长12.4米、残宽4.1米,推测全长约20米。

    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瓷片。集中分布的瓷片堆积多呈条带状,形成于元代。其中九成以上为龙泉瓷,基本无使用痕迹。

    西端南侧瓮城区

    早、晚两期瓮城基址及砖、石道路等遗迹。

    宋元时期瓮城城墙平面呈圆弧形,明清时期改为方形。

    ——据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栏编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海上丝绸之路”一词的含义,并简述这一词的使用与中国陶瓷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寻找相关信息,佐证温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繁华大港”。结合所学,简述考古发掘的价值。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赈给之,无分于主客户。……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厌溺死者加赐其家钱粟。

    ——摘编自《宋史》

    材料二

    中国5000年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与冷暖期分布情形

    ——摘自戚启勋《大气科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社会救济得以发展的历史背景。
  • 14、19世纪末中国先进分子将“华盛顿建国”与中国“汤武革命”对接,称“华盛顿为尧、舜、汤、武合为一人,然西方之圣者”。20世纪初年,革命派则致力于打造千千万万个“国民华盛顿”。由此可知,华盛顿形象的变化(   )
    A、折射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体现出美国政体逐步发生变革 C、说明了民权理念深入人心 D、表明了帝制观念失去社会基础
  • 15、在洋务派的支持下,1872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于上海启航。这些学生大部来自广东的贫困家庭,因为负责此事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去留学的富足家庭。并且,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写着“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签字。这反映了(   )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实践受到抨击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早期现代化尝试与传统观念相悖 D、边疆危机严重激起国人抵制
  • 16、1708年,康熙命西方传教士们带领满汉官员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测绘,历时十年绘成《皇舆全览图》,包括一幅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山川城镇,靡不毕载。《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
    A、体现了开明的文化政策 B、增强了时人的领土主权意识 C、服务于国家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应对英国的殖民扩张
  • 17、唐代开元到大历年间的官吏月俸变动表(部分)由上表可知,在此期间唐朝(   )

    官级

    开元(713-741)制

    大历(766-779)制

    货币所得(单位:文)

    真实所得(单位:公石米)

    货币所得(单位:文)

    真实所得(单位:公石米)

    一品

    54333

    161.47

    120000

    40

    二品

    40666

    120.84

    80000

    26.67

    三品

    30332

    90.17

    60000

    20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赋役制度改革增加财政收入 C、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D、社会动荡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 18、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 B、发挥了维护基层治安的作用 C、加速了北魏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D、瓦解了北方豪族的庄园经济
  • 19、东汉建立后,刘秀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不再承担监察百官之责; 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朝廷举行廷议、讨论重要事项时,往往会为御史中丞与尚书令特设专席。这反映了,东汉初年( )
    A、中央行政体系完备 B、丞相失去参政机会 C、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D、监察官员擅权干政
  • 20、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 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 修筑很多烽燧; 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上一页 701 702 703 704 7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