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画面上,苏联红军押着一个被俘的美军飞行员并说道:“如果您忘记了边界在哪里,我们将帮助您着陆!”该宣传画表明( )
A、北约东扩至苏联边界 B、美苏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C、冷战影响了美苏关系 D、两国对抗美国处于弱势 -
2、1932年年初,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规定:1933——1937年,轻工业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农业由-2.6%提高到14.9%,重工业则由40.1%降低到14.5%。这说明当时苏联( )A、理性思考经济发展速度 B、摒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C、有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
3、如图是1901年4月刊登于美国时政周刊《PUCK》的漫画。现实中的美国刚刚在美西战争中获胜,画中的“美国”正在尝试扮演新角色,对镜试戴一顶轮船样式的帽子,轮船炮筒上分别写着“陆军”和“海军”,喷出的黑烟写着“扩张”。材料直接反映出美国( )
A、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B、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 C、成为超越英国的工业强国 D、海陆军并举密谋发动一战 -
4、《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
5、15世纪中叶,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认为:“强健的体魄、丰厚的知识与良好的品德是进行博雅教育的目的,体育对于人的教化的重要性仅次于德育,并强调进行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体魄和精神和谐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一主张(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平民化 C、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D、适应了工业化的社会需求
-
6、有西方学者写道:“在人口密集并极易受到疾病侵袭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口数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殖民当局的慈善态度也无济于事。没有一个帝国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殖民当局那样,持久而徒劳地立法保护天花感染者。”这表明( )A、该学者极力谴责殖民主义罪行 B、西班牙重视保护印第安人健康 C、该学者极力淡化殖民主义罪行 D、气候环境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
7、古罗马克劳狄(公元41-54年)统治时期,法律事务越来越落在由皇帝在骑士中选拔的行政长官身上(传统上属于大法官权利范围),人们时常听到元首讲这样一句话:他的行政长官所做的判决,应与他本人的裁决有同样的效力。这种现象反映了古罗马( )A、专制色彩日益增强 B、罗马法律形同虚设 C、帝制已经深入人心 D、直接民主遭到破坏
-
8、古埃及王国时期,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缀上“拉”的名字。这反映了古埃及( )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 D、王权进一步被神化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孟德斯鸠)主张君主国家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他还强调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要干预一些行政方面的问题——如财政问题和军队问题。
——以上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他(卢梭)要求在这个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他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
——以上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材料一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哪些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卢梭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建立的近代政体中“均衡”的具体表现。(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孟德斯鸠和卢梭两人的思想对美国历史产生的影响。(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达成文。) -
10、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远航的真实目的。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客观条件。(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是如何“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
11、1847年,恩格斯撰文强调:“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恩格斯这一论述(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 C、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
12、历史学家哈雷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丰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增,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C、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力 D、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
13、下图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期“卢德分子”破坏工厂机器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血腥 B、机器生产隐含严重安全隐患 C、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觉醒 D、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保证国会的绝对立法权 B、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 D、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
15、18世纪,法国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这些社会问题( )A、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并达到高潮 C、导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和扩张 D、成为天主教会推行禁欲主义的借口
-
16、在近代早期,美洲经历了彻底的转型。天花和其他疾病引发了凶猛的瘟疫,严重摧毁了本地人口并动摇了他们的社会稳定。在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欧洲人颠覆了土著的帝国。一些土著作为群体彻底消失了,还有一些虽然保留了原有的社群、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却日益屈从于欧洲移民和他们的欧裔美洲后代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活动导致美洲文化发生了替代性的变化
②美洲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
③由于美洲人口的大量减少,大批华工进入美洲,促进了其发展
④美洲转型指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
17、有学者指出,当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时,欧洲沿大西洋东岸的航线已经被他们熟悉,而当他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岸航行时,不过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国、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开辟的航线上。对此理解正确是新航路开辟( )A、是古代文明与西欧扩张的共同结果 B、源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 C、取决于西欧的航海技术和航线探索 D、主要是因为亚洲商人对财富的追求
-
18、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鼓励并组织学者对希腊古典文化进行翻译。柏拉图、托勒密等大批希腊人的哲学、科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A、推动了亚非间文化交流 B、反对基督教在境内的传播 C、传承了古希腊所有文化 D、推行务实开放的文化政策
-
19、“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种制度,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 )A、中华文明的影响 B、幕府政治的特点 C、庄园经济的衰退 D、中央集权的强大
-
20、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中世纪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主要条件是( )A、垦殖运动兴起 B、新兴城市产生 C、价格革命发生 D、土地集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