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中世纪,“胡椒袋”是欧洲有钱人的外号,胡椒面在称重时要关紧犬门,以免被过堂风吹跑。但是到了16、17世纪,胡椒却成为欧洲市场上的大众化商品。这种变化( )
    A、反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B、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出现 C、受到外来物种引进的影响 D、得益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 2、13世纪,英国贵族发动反叛,他们“自始无意推翻封建王权,仅是对王权范围作了界定,把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维持在正常的封建秩序之中”。该事件( )
    A、破坏了封君封臣制度 B、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D、旨在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 3、有学者指出:“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据此可知( )
    A、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B、斯巴达寡头政治包含一定民主因素 C、罗马帝国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D、城邦政治生活中个人自由得到保障
  • 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规定,对电子工业的晶体切片、模拟式混合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程控电话设备、机动船舶、精密科学仪器等进行大幅度降低税率。这一规定意在( )
    A、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 B、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C、建立完善的关税制度体系 D、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 5、下图为创作于1956年的宣传画《卫生员》,画面是女卫生员深夜为社员看病的情景。该画意在宣扬( )

    A、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 B、人民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C、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D、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 6、下表为中国四类产品产量指数统计表。其中产品丙为( )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万吨)

    1949年

    1952年

    1988年

    1989年

    1932

    22.5

    18.2

    36.4

    242.2

    237.8

    1933

    44.5

    73.5

    147.4

    1046.5

    1071.2

    1936

    5735

    84.8

    119.4

    294.9

    314.1

    1943

    92.3

    17.1

    4146.3

    6438.8

    6672.8

    A、 B、茶叶 C、 D、稻谷
  • 7、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这一论断(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B、践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 C、缘于对国际形势的现实考虑 D、强调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必要性
  • 8、在194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
    A、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 B、反映了中华民族政策的成熟 C、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 D、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 9、下图为1933年《红色中华》刊登的一幅名为《选举运动》的漫画,画面展示的是苏维埃政府门外的一幕场景。该漫画意在强调,苏维埃政府( )

    A、贯彻精兵简政方针 B、注重创新选举办法 C、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D、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 10、对于清末新政,有人认为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的改革,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还有人认为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这些观点虽有不同,但均认为新政( )
    A、维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 D、有助于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 11、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说“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但同时强调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张之洞在创办企业时声称“华商陋习,常有藉招股欺骗之事,若无官权为之惩罚,则公司资本无一存者矣。”这反映了( )
    A、官商关系制约商业运营 B、近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引入中国 C、官督商办式广泛推行 D、封建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近代化
  • 12、读鸦片战争前后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类型构成表,下表反映出晚清时期( )

     

    1840年前的构成

    1840—1911年的构成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上海

    21

    15

    70

    6

    30

    71

    69

    97

    2

    3

    汉口

    20

    10

    50

    10

    50

    71

    67

    94

    4

    6

    (说明:表中“同业者”指因同种行业关系组成行会;“同乡者”指因乡谊关系组成的行会)

    A、工商业中近代化因素增长 B、民族资产阶级已走向成熟 C、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快 D、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 13、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该规定( )
    A、旨在通过教化加强边疆管理 B、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 C、反映了明朝教育体系的发展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 14、粉壁是官府向民间颁布法律条文的一种方式。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
    A、宣传政府律令 B、规范官员行为 C、教化民众百姓 D、稳定社会秩序
  • 15、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唐王朝相继发行“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对“开元通宝”的比价分别为一当十与一当五十。这样,“重轮乾元钱”“乾元当十钱”“开元钱”三钱并行。这一现象在当时( )
    A、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B、解决了市场的钱荒问题 C、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16、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明宣德皇帝令内阁大学士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若内容有不当者,给事中则要求相应部门进行改正。其做法旨在( )
    A、限制宰相权利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实现权力制衡
  • 17、下图是自公元前328年秦国始设丞相至秦王嬴政时期的22位丞相籍贯分布图。这表明秦国( )

    A、贵族政治趋向瓦解 B、选才标准不断改变 C、户籍管理日益松弛 D、地域观念逐渐淡化
  • 18、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 B、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 C、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 D、《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90年代末,康有为对于以农立国论调批评道;“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因此力主将中国“定为工国”。他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进而提出:“今天下之言变者, 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变事而已,非变法也。”“若决欲变法,势当全变”。梁启超提出“以工立国”。他还斥保护关税政策是“病国之道”,认为自由贸易乃”天地自然之理”。严复出于经济自由的需要,认为政治民主权利乃其保证与前提。

    张謇宣称:“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他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人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固农、商之枢纽”,“非此不能养九州数百万之游民,非此不能收每年数千万之漏卮。”

    对于“依靠国内自筹资金而不必借外债”、“借外债足以引起瓜分”、“让外商赚钱中国吃亏论”、“借外资有回扣损失”等论调,孙中山一一予以了批驳。他还指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走出闭关自守的藩篱,以溶入世界性经济之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

    ——摘编自苏全有《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中期,英国人口为 280万,到1600年,全国人口则增加到400 万。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显著。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在生铁量产之前的英国主要利用木料来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

    材料二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三 到 1885年,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油公司已在美国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垄断统治,并把它的 70%的产品远销到国外,它占有了英国煤油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英国商人塞缪尔于 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为了避免被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同时,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也发现了石油,苏格兰商人组成了伯马石油公司开采,但是缅甸的石油产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 1%。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炼制成煤油作为照明的燃料,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发展起来。

    —摘编自江文娟《略论英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7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石油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上一页 666 667 668 669 6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