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即使古代希腊人将当地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也不足以创造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由此推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A、吸收了文明古国的成果 B、未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 C、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拓 D、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
2、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拥有土地。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作家色诺芬著有《家庭经济》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经营和管理家庭的土地;亚里斯多德也指出,土地收成是城邦经济的主要来源。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 )A、以农为本的传统源远流长 B、具有农业社会的特征 C、农业被认为是文明的标志 D、农民是民主政治主体
-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银钱的借贷利息为10%—25%,谷物的借贷利息则为20% —33.3%;债务人无力偿还借债,债权人不仅可以没收他的田地房产,并且可以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卖为奴隶。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城邦经济以工商业为主 B、维护奴隶主利益和权威 C、自由民不享有政治权利 D、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建立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尚基于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在尊尚周礼的同时,创设了齐民乐于接受的新制。管仲承继了这一传统,主张国家治理“与时变,与俗化”。他既提出“法者,天下之仪也”,法不仅不与“道”相悖,实乃“道”的延伸,又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认为只要上层统治者遵守法规制度,做好表率作用,则“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他还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利用齐地富藏铁矿、盛产鱼盐的地理便利,倾力发展冶铁及渔盐产业,与列国通商,所产衣履冠带供应天下,鱼盐运销海内。《史记·管晏列传》评价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据荆月新《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及其养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巴黎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建筑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美国绝大多数报刊都是靠政党、政治派别或者政治人物提供财政支持。随着报纸的大规模发行,越来越多的报纸已能够通过广告收入维持自己的运作。同时,美国公众对总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媒体也把白宫视为重要新闻中心。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在度假时主动邀请记者报道他和家人的活动。1913年,威尔逊总统定期召开对所有正式注册记者开放的总统新闻发布会,从此以后,白宫记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合理合法地代表公众直接向总统质询。之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炉边谈话”、里根总统的“电视演讲”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奥巴马总统任职的前两年,共接受过269次媒体专访,并成为第一位在推特网上举办访谈活动的美国总统。
——据翟峥《美国总统政治传播体系的打造及其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的变化表
新闻发布会
传媒采访
备注
1949—1954年
/
/
暂无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
1954—1977年
在外事出访中举行记者招待会
接受外国记者专题采访;利用对华友好记者发布新闻
记者须提前递交提问纸条
1978—1992年
在外事出访中举办新闻发布会成为惯例;从中共十三大开始举行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创建总理国内新闻发布新平台
接受中外记者专题采访
发布会进行剪辑录播;采取事先选择提问人的模式
1993—2019年
形成出国访问新闻发布“三步曲”;重点完善总理新闻发布会品牌
接受外国记者专题采访时“不限时间、不限问题”;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会进行电视现场直播及互联网直播;采取现场随机选择提问人的模式
——据吴锋《新中国70年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嬗变、基本经验、完善方略》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总统新闻发布机制在20世纪初建立的原因,并概括该机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发展的趋势,简析我国建立并完善该机制的意义。 -
7、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关于劳动力的流动说法错误的是( )A、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以后 B、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20世纪90年代,南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
8、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 )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 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
9、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促使美洲形成了单一文化格局 C、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
10、如下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雅利安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 B、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 C、亚述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波斯人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
11、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
12、16世纪,欧洲区域国别研究逐渐兴起,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储备了大量关于欧洲之外广大区域与众多国家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人口种族等方面的一手信息。这一研究( )A、得益于地理学的进步 B、带有殖民主义的特征 C、意在推动开辟新航线 D、开创了近代地理科学
-
13、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
14、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这些东西用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A、美洲社会向近代转型尤为缓慢 B、物品交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C、美洲宗教信仰和习俗发生变化 D、欧洲与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趋同
-
15、在美洲,玛雅人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国家,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却选择通过征服建立帝国,且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的帝国在制度上和文化风格上并不完全相同。这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 )A、偶然性 B、统一性 C、复杂性 D、曲折性
-
16、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没有固定模式,出现了类型多种多样的城市广场。广场没有严谨的轴线与几何特征,形状不规则,具有多种功能。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自治城市的独立发展 B、封建领主的分裂割据 C、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D、建筑理念的开放多元
-
17、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部的农村公社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公社拥有自治权,可以选举产生村委会,颁布村规和管理低级司法,自主组织生产和经济生活,管理土地和森林、水泽、牧场等公地资源。这反映出,当时( )A、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 B、封建庄园制的完善 C、封建主对农民控制的松弛 D、基层自治初步建立
-
18、《罗马民法大全》颁布后,妇女实现了“无夫权的婚姻”,妇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保持不变,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妻子的嫁资非经妻子的同意,丈夫不得处分,且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全部归还妻子。这一规定( )A、体现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 B、印证男女平等的时代特征 C、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D、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
19、公元前5世纪末,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在他的剧作中,借女性之口哀叹,“在一切有理智、有天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妇女是最不幸的”;借老奴之口表明,“奴隶身上只有一样东西不体面,那就是奴隶这名称”。这( )A、开始了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B、弘扬了启蒙运动的理想 C、蕴含了对社会秩序的反思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缓和
-
20、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而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 )A、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 B、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西亚与埃及间存的文明冲突 D、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