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的根本动力是( )A、航海家们积极传播基督教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 D、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
2、玛雅人信奉多神,神灵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在羽蛇神库库尔坎神庙的台阶上,玛雅人怀着莫大的崇敬刻下了一条自天而降的羽冠巨蟒的形象,因为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就是播种玉米的时节。由此推知,玛雅人( )A、有精准的历法 B、盛行精耕细作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供奉神灵
-
3、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模仿中国制度设置官吏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
4、用“文明”指某个区域或人群、时代,大多因为它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观感上有显著的一贯性,与以外的区域、人群、时代不相同。下列各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文明
实行制度
文明成就
①
君主专制制度
楔形文字
②
法老
象形文字
③
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
④
城邦制度
神话、喜剧、悲剧
A、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B、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C、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D、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
5、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B、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C、社会主义建设艰苦探索的起航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传承
-
6、1981年9月,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上登载了一份招聘启事,应聘者须有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语基础。应聘成功者可获得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培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7、“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
8、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963—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种发展有可能得益于(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人民化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
9、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水患严重的国家,尤其近代,百姓饱受水患之苦。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启动,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仅用75天即全部完工,极大缓解了旧中国长期以来困扰民众的荆江水患。该工程的修建( )A、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B、重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得益于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 D、反映了“大跃进”之下的冒进
-
10、1949—1954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英、日和法国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等。大量留学生回国( )A、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B、说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 C、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D、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的,任何一种生存发展方式和社会制度都是人们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越往历史的深处追溯,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越低,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就越显重要。”
——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自拟一个论题并简要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2、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审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栋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戚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据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依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据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及其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
1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14、为了解决三大地区(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产品的交换和国民的需求,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这一做法旨在( )A、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B、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 C、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 D、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
15、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
16、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A、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体现共和政治传统影响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
17、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参照波斯的仪式,要求属下将领跪拜自己。这些将领认为依照马其顿风俗,只有在敬神时才用跪拜礼,因此拒绝跪拜亚历山大。最终,亚历山大作出让步,马其顿的将士可以不跪拜自己。这一事件可以说明( )A、东西方文明有优劣之分 B、长期征战激化君臣矛盾 C、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差异 D、亚历山大统治隐患重重
-
18、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很深,他们相信每一种自然力的背后都有其主宰,认为人与神的界限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 )A、早期文明的教化 B、农业生产的需要 C、生产力水平低下 D、楔形文字的传播
-
19、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希腊三贤、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这表明( )A、地理条件决定文明的发展类型 B、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C、农业文明多元并存具有相似性 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交流
-
20、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之必然趋向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出出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可用来说明( )A、农耕文明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B、游牧文明的扩张性与开放性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 D、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