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 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推动 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
-
2、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提高:《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播种的耧,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果木栽培及保墒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A、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B、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
3、汉武帝时改革币制,中央政府先后“行三铢钱”、“行半两钱”、造行大额虚币皮币与白金、颁布盗铸金钱者死罪令、终改铸五铢钱,再明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铸币的铜材料收归中央统管,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在当时(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D、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
4、传统观点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横征暴敛,引发农民起义;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专制;又有学者指出,秦朝在关东地区实行高压强硬的政策是其覆亡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 )A、文化高压政策是秦朝灭亡主因 B、历史解释往往具有主观随意性 C、研究视角随时代发展更加全面 D、后世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5、秦朝的贵族等级体制沿袭自商鞅变法,分二十级,最高等级的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可以在封地内置吏;第十九级的关内侯虽有食邑、封户,却只能“衣租食税”;更低等级的爵位仅享受岁俸,不领有封地和人口。汉初除增加王爵外,与秦朝大体相同。秦汉贵族等级体制( )A、束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迎合了中央集权的潮流 C、弥补了官僚体系的不足 D、增进了统治阶级的团结
-
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社会转型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国家产生
-
7、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8、21世纪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 “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下图)。“井”字形道路还划分出了祭祀区,其中发现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包含铜器、玉器的墓葬。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华文明的早期( )A、先民具有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 B、盛行居葬合一的网格城市布局 C、已经产生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 D、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得到认同
-
9、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
——摘编自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
10、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 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
11、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称其为“魔鬼的苹果”,到19世纪早期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未来食物”。这说明( )A、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 B、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 C、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巨大 D、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
-
12、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说明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以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救济以维护社会稳定 D、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
13、秦朝对户籍进行分类登记,户籍制度初具规模;到了汉代,统治阶层非常重视户口数,不仅要求当地的官吏每年登记验查户口,还要求县、道编制具有完整信息的户籍。秦汉统治者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确保官员“下沉基层” B、加强对宗亲贵族的管理 C、便于国家整合经济资源 D、征发赋役以稳定统治
-
14、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
16、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指出,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等国的贸易,同时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这体现了新中国( )A、建立起较完善的对外贸易体制 B、国家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自主性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封锁
-
17、1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全球增温问题。这主要反映出( )A、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 B、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C、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 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
18、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职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 )A、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 C、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
-
19、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
20、《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