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科学技术带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已经沦为完全被社会总体控制的一个异化的社会。该论断( )A、批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揭示科学技术进步的双重效应 C、强调西方社会人类自身的异化 D、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
-
2、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体现了( )A、公务员的公平竞争 B、公务员选拔法制化 C、“党管干部”原则 D、考试选拔择优录用
-
3、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4、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
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5、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用史实予以说明。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议形成《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三种形式,即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当时条件而言,中央明确要求大量发展互助组。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1952年农业生产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大量发展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在互助运动有基础的地区,推广常年的、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1953年11月,全国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约有4790多万户,占当时全国总农户的43%,其中,参加互助组的户数约占组织起来的农户总数的94%以上。
——摘编自赵胜《论建国初期农村的互助组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特点和意义。 -
7、孙中山曾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他们共同主张( )A、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 D、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
8、《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3年新年社论《团结奋进》中的高频词汇应该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国企改革 南方谈话 九二共识 经济体制 C、重在建设 股票上市 收入翻番 科学发展 D、实体经济 真抓实干 精准扶贫 国内大循环
-
9、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它是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战争的史诗力作。蒋经国观看了该影片后说:“从这个影片上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这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 )A、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D、“三通”局面的实现
-
10、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下列讲话和谈话,引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些言论所涉及的历史进程,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
②“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④“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
11、1990-1996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年均生产增长率(%)比较
时间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
1990-1996年
0.65
4.40
3.41
1.14
据表可知,当时( )
A、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初步显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
12、以下是“一五”到“四五”期间中国工业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据此可知,五年计划的推行( )
时段
主要指导思想
“一五”(1953~1957年)
优先和重点发展重工业
“二五”(1958~1962年)
彻底解决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及工业落后状态
“三五”(1966~1970年)
在“三线”建军工厂,并把一线重要工厂搬迁至“三线”
“四五”(1971~1975年)
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把内地建设成为战略大后方
A、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B、促进了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C、消除了新生政权战争隐患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13、如表为1953~1957年上海私营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情况。据表可知,当时上海( )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占比
62.46%
40%
30%
15%
8%
A、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到落实 C、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
14、1949~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从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需要出发,组织以工代赈人员超过2.9万人,完成以工代赈工程46项,整修道路68条,整修人行便道34万平方公尺,整修桥坝14座。该时期实行以工代赈有利于( )A、消除贫富差距 B、调整工业结构 C、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政权认同
-
15、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所说的“工农联盟”却不包括“资产阶级民主分子。”《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大交换
新世界到旧世界
旧世界到新世界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烟草、向日葵、南瓜、豆荚类等。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包心菜、柠檬、郁金香、橄榄、葡萄等。
动物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马、牛、猪、羊、鸡等。
微生物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据【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等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史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政策全面调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其基本标志是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确定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
二是在中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又增添了新内容,即不结盟。
三是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高到突出的地位,用以发展同世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四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
五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贸、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六是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七是充分运用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外交政策调整后的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并谈谈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
19、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A、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
20、如图发表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名为“穿旧衣裳的商人:教儿童如何偷窃”,作者旨在揭露英国社会发展中( )
A、现实引发道德危机 B、贫富差距逐渐严重 C、工人阶级命运悲惨 D、资产阶级剥削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