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2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风靡欧洲,哥特式教堂就是一个向信仰者敞开的“天国的窗口”,透过玻璃花窗,上帝把他充满慈爱和柔情的目光投向诚惶诚恐的虔信者;而在教堂正中高耸的十字架上,基督痉挛的肌躯和痛苦的面容又把人的灵魂带入无尽的痛悔之中。哥特式建筑在欧洲的流行( )
    A、反映出欧洲人民普遍贫困痛苦 B、凸显了工业文明时代建筑艺术风格 C、是专制王权在欧洲兴起的反映 D、体现出基督教影响欧洲的社会生活
  • 2、下图为《上古农业文明区域示意图》。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 )

    ①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②广泛修建水利工程 ③深受自然条件影响 ④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3、下表内容可以用来解释( )

    唐朝

    凡书籍、文告中,遇有“虎”(李渊之父名李虎)、“渊”“民”都要加以回避。然而,史籍中尚未发现因触忌讳而遭重刑之记载

    北宋

    有人认为苏东坡有意将皇帝比喻为“蛰龙”,有大不敬之嫌。神宗对此却大度地说:“彼自咏桧,何预朕事?……遂薄其罪。”

    明朝

    朱元璋“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稍有触犯,刀锯随之”

    A、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B、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士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D、文化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 4、北宋时,黄河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同时也为周边物资的运输提供通道;南宋时,形成了以长江为主,运河水道为辅的水路交通运输系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河的运输功能不稳定 B、南宋疆域的变动 C、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D、长江运输量巨大
  • 5、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B、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C、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D、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事件。

    时间

    事件

    1950年2月

    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4年6月

    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64年

    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89年

    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

    2016年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

    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 9、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 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 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 10、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在阿拉伯民间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其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只是为了金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   )
    A、具有重商倾向 B、精通商业经营 C、奉行重商主义 D、推动东西贸易
  • 11、7世纪法兰克王国的一位农民立下一份契约“立字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如众所周知,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做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与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救援与保护。”据此可知(   )
    A、自由农对庄园领主的过分依赖 B、封臣必须向其封君宣誓效忠 C、基督教在庄园中地位无足轻重 D、自由农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
  • 12、罗马帝国初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尼罗河、埃及神灵的雕像作品,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像,但神像在这里却被披上了罗马式服装,右手持摇鼓,左手拿着希腊神赫尔墨斯的权杖。这反映出罗马帝国( )
    A、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 C、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D、宗教神话发展蕴含理性因素
  • 13、下面为《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的部分规定。这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   )

    男方交聘金聘礼订婚后,因见其他妇女而拒娶之,女方则占有全部聘金聘礼。

    若女方因第三者而拒婚,应赔偿聘金聘礼,且第三者不得娶其为妻。

    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 C、旨在倡导良好婚姻风尚 D、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
  • 14、时代热词反映了所属时代特有的主题。2012一2021年中国各大报刊最有可能出现的热词是(   )
    A、“另起炉灶”“一化三改”土地改革 B、“八字方针”三线建设“铁人”王进喜 C、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九二共识” D、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 15、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B、展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C、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生产
  • 16、1938年,丰子恺记述:“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有人烟处,皆有抗战歌曲’。”这折射出当时(   )
    A、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C、东部沿海工业大量内迁 D、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 17、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约为100万人;截至1919年,这一数量接近200万人。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   )
    A、利于推动中国革命转型 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 C、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8、太平天国控制着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且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据此推断,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 B、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C、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保护富饶地区的生产力
  • 19、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 20、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不仅为运动会题词,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   )
    A、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人民生活 C、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 D、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上一页 657 658 659 660 6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