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世纪,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表明当时欧洲人( )
    A、是民族主义者 B、缺乏民族国家观念 C、信仰自由平等 D、支持文明多元面貌
  • 2、如表是古代世界一些大帝国的交通状况,他们发展交通的根本意图在于(  )

    国家

    交通

    罗马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盛况

    统一后,修建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波斯

    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2400多千米的“御道”

    A、便利帝国人口流动 B、调动军队巩固统治 C、推动丝绸之路开通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 3、 公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如此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反映了罗马帝国(  )
    A、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武力扩张推动帝国发展
    C、经贸兴盛促进帝国繁荣 D、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4、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海拉克列斯的英雄,他是宙斯之子。公元前5世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言,我到腓尼基的推罗那里进行了一次海上的旅行,因为我听说,在那里有很受尊崇的一座海拉克列斯神殿……修建这座神殿则是两千三百年前的事情了。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希腊神话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B、早期不同文明间存在交流
    C、古代历史学家侧重神学研究 D、希腊文化深受西亚的影响
  • 5、 古代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重视法律的制定 B、正义成为社会的准则
    C、法老代表人民的利益 D、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代中国的民俗体育活动众多,是经过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积累而形成的。民俗体育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它是我国一项优秀的体育文化,同时也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政府应该加大在民俗体育保护上资金投入,丰富民俗体育的传播途径,进而提升人们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民俗体育也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中进行传播,让青少年对民俗体育有着较高程度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民俗体育得到传承。 
    ——摘编自贾新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材料二:“健康中国2030”与“全民健康计划”中均提出,要根据不同人群和地域的特点来开发民俗民间运动项目,并要求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全民健身工程之中,在全民健身战略的推广背景下,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也要求政府、学术界参与到其中,对民俗体育中的精神元素展开提炼,用图文、视频、胶片的形式保存下来。要让人们更好的接收民俗体育,就需要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在其中融入新鲜的元素。 
    ——摘编自李福会文《全民健身战略下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1)、 据材料一,归纳我国进行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
    (2)、 据材料二,指出当前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契机,并概括其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的意义。
  • 7、 “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桌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摘编自《汉书》《后汉书》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并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及制度创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举措。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 8、 1905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博物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对社会免费开放。张謇此举旨在(  )
    A、完成师夷长技 B、践行中体西用 C、推行实业救国 D、实现教育救国
  • 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的产生
  • 10、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明确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科技因素
  • 11、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对每个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就女学生的学习专门做出了特殊规定。1922课程纲规了小学校的课程,在科设置女子初等教育的“修身”科被取消初等小学中历史、地理、公民、卫生合并为社会一科,这表明,民国时期(  )
    A、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B、封建伦理纲常退出历史舞台
    C、女性教育被各阶层民众所接受 D、基础教育的近代化日趋发展
  • 12、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它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下列对英国在印度的文化侵略理解正确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文化重构 B、印度的民族文化被同化
    C、导致印度排外主义盛行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 13、 近代以来,魏源讲“师夷长技”,洋务派讲“中体西用”,严复则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名),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据此可知,当时(  )
    A、文化忧患意识增强 B、发展洋务成时代之需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政治改良被提上日程
  • 14、 有学者根据公元前3世纪的纸草文献对早期托勒密埃及的家庭情况作过统计,发现希腊语取代埃及语成为官方语言,人们用希腊语交谈,书写文章、信件。这反映了当时(  )
    A、北非地区出现纸草文献 B、埃及人放弃了文化传统
    C、希腊人统治着埃及地区 D、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情形
  • 15、为波斯人以粗蚕丝织就,并以金银钱和宝石点缀精美图案。因光彩夺目、厚实耐用,唐朝中后期波斯锦渐靡神州,中国士大夫尤其喜好,其织就技术也随之传入。当时波斯锦上最流行的图案是“三拼凑”:太阳神端坐莲花座,四周纹饰以龙首龙身。这表明唐朝中后期(  )
    A、政局动荡导致手工业渐趋衰落 B、中外交流盛况空前
    C、外来文化影响士人的主流意识 D、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 16、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培缬(一种丝织品)产品。这些发现(  )
    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B、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C、证实了新疆是我国疆土 D、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 17、如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 
    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18、 1960年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出资建造组屋,出售或租赁给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在出售或租赁组屋时实行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新加坡政府推行这一政策旨在(  )
    A、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B、缓解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C、促进民族融合国家认同 D、弥补自由市场体制弊端
  • 19、如表为某学者在研究中西方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材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材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材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材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而祭之

    A、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开发 B、民族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 20、 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必须阅读的《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外,也会阅读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法学、医学等方面的课程。这反映出(  )
    A、教会对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作用 B、基督教文明具有多样化特点
    C、基督教垄断了欧洲教育与文化 D、教会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
上一页 650 651 652 653 6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