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表是张海鹏主编的《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目录的部分内容。图中省略的部分最有可能是(  ) 

    第四章甲午战后中国形势与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命运的回答
    第二节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
    第三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第五节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
    第六节义和团——中国农民朴素的反帝爱国斗争

    A、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B、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的对策
    C、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D、马关签约和台湾人民抗日斗争
  • 2、 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些经济现象反映出当地(  )
    A、耕作技术提高 B、商品经济繁荣 C、农业人口过剩 D、垦田面积增加
  • 3、 金宋在边界附近设置“榷场”,作为双方贸易的场所,下表是金朝视角金宋榷场发展的历史分期。综合下表信息,可以说明(  ) 

    时间

    特点

    原因

    1120-1125

    酝酿阶段

    金企图取代辽的地位;南宋企图联金复燕

    1141-1206

    发展阶段

    皇统和议后长期和平;金宋均想从中获益

    1206-1234

    衰落阶段

    南宋开禧北伐后,金蒙宋关系恶化

    A、互市贸易推动了民族认同 B、政权并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C、榷场演变反映了金宋关系 D、宋在边境贸易中由弱变强
  • 4、 东晋王羲之“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刘宋孔灵符“水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东晋谢琨“童仆千人”;南齐谢灵运“从者数百人”。上述现象,政府屡禁不止。材料主旨反映了(  )
    A、魏晋豪强地主封山占水 B、江南人地矛盾已出现
    C、士族崛起把持国家政权 D、政府和豪强存在矛盾
  • 5、 《夏书》是有关夏代的文献汇编,实际上是后人的追记,而商代的历史就明确多了,除了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史料外,还有超过15万片甲骨卜辞及数量巨大的田野考古资料。这说明(  )
    A、夏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夏书》具有史料价值
    C、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商代 D、考古实物可以佐证历史
  • 6、19世纪以来,德国迅速崛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铁路法》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监督,从1848年起,政府开始投资修建铁路。到1850年,全国铁路网达6040公里,1839年已超过法国,50-60年代超过英国。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重工业的迅速发展,铁路对煤和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煤铁产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钢铁行业的年增长率为30%。 
    ——摘编自《德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面对时代的转型移步与思想的起承转合,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错误起点拯救出来。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等
    材料三:一战前列强经济实力、占有殖民地对比表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历史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对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 632-1258)范围最大时达到134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它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许多城市都有引以为豪的产品,如大马士革是玻璃、锦缎、食品加工业的生产中心:撒马尔罕是纸和玻璃的生产中心;艾海瓦兹是蔗糖的生产中心。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国内外交流货物的大宗。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并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商业意识,这来自于伊斯兰教,《古兰经》明确规定鼓励、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摘编自韩强《丝绸之路与历史上的十个超级大国》
    材料二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永徽二年( 651),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计有36次之多。唐朝与大食交流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为了各自在边境地区的利益曾发生过4次军事冲突。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是天宝十年(751)的恒罗斯战役。唐军战败,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术传到中亚的撒马尔罕,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最后传到了非洲和欧洲。中国的战俘纺织技术也传入阿拉伯,大食首都就有中国的纺织工匠。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炼丹术和硝也在唐朝传入大食。与此同时,阿拉伯的外科和眼科医术、天文历法、教学、建筑也传入唐朝。据9世纪到过中国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印度•中国游记》记载。当时广州有伊斯兰教判官一人,依本教风俗管理本族人民,举行家教仪式。 
    ——摘编自丁克家《唐代中国与大食的军事冲突与文化交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中国与大食交往的特点,并简述唐代两国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 8、 以海洋的视角看世界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帝国的海——地中海
    材料一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的描绘是: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还可以看到来自阿拉伯—费尼克斯的商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蛮族国家的奢侈品。……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二)欧洲的海——大西洋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路,大西洋的开发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之后,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和美洲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的航线开辟,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的广阔海域被连接起来。将大西洋海域作为“自己的海洋”,积极进行商业开发的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征服了美洲大陆的各文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经营种植园,开发银矿,获取了大量经济资源……大西洋商业的开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摘编自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

    (三)“二十一世纪的海”

    材料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构建立足东南亚、联通南亚、辐射中东等地区的经贸和航运战略合作带。为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大合作,应“采取更多务实举措,让发展更加均衡、增长更可持续、机会更加平等、社会更加包容”,“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交融互鉴,在良性竞争的同时互利合作,共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葛剑雄等《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城在当时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概括欧洲将大西洋作为“自己的海”开发美洲的表现。简述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契机。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发展“二十一世纪海”的中国方案和构建的原则。
  • 9、 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
    A、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B、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 10、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方法不仅广泛运用于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广泛运用于政治家的演说、记者的新闻报道和报章杂志的思想传播中。“八小时工作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马克思主义话语已经变成很多国家老百姓的大众文化内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深刻影响人类现代文化发展 B、推动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
    C、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地创新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11、观察如图,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 B、动力能源结构发生革命
    C、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D、交通工具出现重大突破
  • 12、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和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

    改革和革命

    评价

    A. 日本明治维新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B. 德意志的统一

    清除贵族统治,确立民主共和

    C. 中国戊戌变法

    缓和国内矛盾,实现君主立宪

    D. 俄国十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建立现代国家

    A、A B、B C、C D、D
  • 13、 法国大革命中,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人们形成了“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的认识。材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增强了法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B、促进了法国实现国家的统一
    C、淡化了人民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D、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
  • 14、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人类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是对精神领域内的绝对权力发起的名副其实的反抗”。宗教改革中符合该观点的主张是(  )
    A、肯定人性否定神性 B、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C、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D、否定了宗教的绝对权威
  • 15、 在中世纪,一切官方用语,包括文学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平民大多看不懂。但丁创作《神曲》时原打算用拉丁文,但最终改用了佛罗伦萨方言。但丁此举旨在(  )
    A、宣扬新兴思想 B、否定宗教地位 C、解放下层民众 D、维护民族独立
  • 16、 1600年,西班牙社会出现“富人只能靠抵押财产来过活,而贫民则处在饿死的边缘”。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D、殖民掠夺金银涌入
  • 17、 16世纪中叶,东方的香料和调味品在西欧的销量是一个世纪前的3倍多;中国的茶和非洲的咖啡,逐渐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主要饮料;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红薯、烟草、可可、西红柿等开始逐步成为全世界到处都有的东西,由此可知(  )
    A、亚洲成为新的世界贸易中心 B、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彻底改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高产农作物的种植遍及全球
  • 18、 传统观点认为,达•伽马首航所获利润是航行成本的60倍,而今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查证以及比较当时商品价格,认为去掉远航成本、船员船只损失,实际利润只有成本的6倍左右。这体现了(  )
    A、旧有历史研究失去价值 B、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C、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史论随研究发展而有所变化
  •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条连接的大道。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得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此,作者强调了(  )
    A、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 B、非洲落后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
    C、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新颖 D、交通成为制约非洲发展的主因
  • 20、查士丁尼所著《法理概要》明确提出:市民法只是适应本民族需要的法律,万民法则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样尊重的法律。由此可见,罗马法律( )
    A、适应着罗马政权统治的需要 B、极力维护罗马人自身权利
    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D、为后世立法提供重要借鉴
上一页 649 650 651 652 6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