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 2、公元前550年,正值中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而在地球的另一边,位于伊朗高原的米底帝国末代君主阿斯提亚格斯的外孙居鲁士二世及其子冈比西斯二世一路狂风扫落叶,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这个“大帝国”是(   )
    A、亚述帝国 B、波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计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开幕上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或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槽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世界遗产总体分布情况(截止到2019年)

    摘编自王昕、韦杰《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材料二 近年来,欧洲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表现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可能导致其价值的损失。有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商业化,使得原本静谧的文化遗产变得喧宾夺主,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和美感。此外,欧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风险。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遗址正在腐朽和消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人为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涂鸦和偷窃,使得文化遗产遭受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还有就是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使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明显不够。

    ——摘编自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近代以来欧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遭遇自然与人为两大核心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保护文化遗产”提出相应对策。
  •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远征军主要由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组成,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000名希腊雇佣兵,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们都是希腊文明的载体。东征中还有很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测绘师、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方面的资料,他们与当地人交流来往,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传统上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指在古希腊史上从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一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它始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终于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伐,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但他死后,帝国迅速崩溃,分裂成由其后继者建立起来的诸多王国,它们是马其顿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等。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希腊的治权、文明也广泛地普及到这一广阔区域,因而把由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些王国统称为“希腊化世界”,把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一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希腊化”一词为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Droysen在其《希腊主义史》一书中首先使用)其后各国学者纷纷引用,于是相沿成习。但笔者认为这一提法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谈马其顿王国,就东方各国而言, “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

    ——樊江宏《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再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简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希腊化时代”的理解。
  •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 7、 下图是“欧洲教育(Education), 圣经(Bibles), 科学(Science) 和商人手册(Merchants’ Manuals) 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数量的年度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印刷书促进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 B、欧洲的印刷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C、印刷书出版随宗教改革达到顶峰 D、欧洲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下降
  • 8、一位墨西哥学者在论述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时指出: “虽然人们已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不加批判地抄袭法兰西的文学艺术时尚,但是种种‘波普艺术’和‘北方庞然大物’的消费模式的表现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这一观点体现了( )
    A、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B、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文明的重大贡献 D、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冲突
  • 9、《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产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的描述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
    A、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 B、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国家 C、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 D、引发了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 10、据下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 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 11、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 “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 12、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中国与中亚将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中国与中亚交的是( )
    A、西汉征服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 B、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逐渐传入 C、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D、唐朝后期,经海路来华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 13、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 )
    A、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B、缺乏特色主流文化 C、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 D、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 14、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

    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B

    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

    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

    C

    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亚洲、非洲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

    A、A B、B C、C D、D
  • 15、阅读下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

    黑海北岸印欧人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 前1595年, 灭古巴比伦王国, 赫梯成为近东大国

    黑海以东印欧人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

    黑海以西印欧人

    前2000年初, 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 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

    A、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 B、引发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 C、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D、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
  • 16、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 “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C、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D、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 17、下图为某一帝国极盛时的疆域。公元前8世纪,它大举向外扩张,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还一度征服埃及。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帝国文化成就的是( )

    A、诞生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著作 B、制定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王宫大门上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D、施行的太阳历为凯撒制定儒略历提供重要参考
  • 18、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撑的政治、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1世纪起,商业进入复兴时期,罗马天主教教皇发动的宗教性军事行动最初是开拓宗教之路,结果却开拓了商业的道路,“黎凡特(TheLevant,地中海东部)到处都建立起了拉丁商人的聚居区”,整个西欧不久又恢复了活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都是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的。自11世纪以来,家庭中人丁兴旺的现象似乎在贵族中和在农民中一样的普遍。年轻的小伙子到处皆是,他们感到自己的乡土人满为患,渴望到远方去碰碰运气。10世纪以来重犁的普及,不必纵横对翻,自然形成高垄和深沟,可以节省人力,非常便于种植作物和提高产量。三田制推广,使农村每个农民的农业生产量可以增加50%以上。

    ——摘编自李安敏《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自治的方式,并简析城市自治的影响。
上一页 646 647 648 649 6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