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 1905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博物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对社会免费开放。张謇此举旨在( )A、完成师夷长技 B、践行中体西用 C、推行实业救国 D、实现教育救国
-
2、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的产生 -
3、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A、明确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科技因素 -
4、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对每个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就女学生的学习专门做出了特殊规定。1922课程纲规了小学校的课程,在科设置女子初等教育的“修身”科被取消初等小学中历史、地理、公民、卫生合并为社会一科,这表明,民国时期( )A、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B、封建伦理纲常退出历史舞台
C、女性教育被各阶层民众所接受 D、基础教育的近代化日趋发展 -
5、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它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下列对英国在印度的文化侵略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文化重构 B、印度的民族文化被同化
C、导致印度排外主义盛行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
6、 近代以来,魏源讲“师夷长技”,洋务派讲“中体西用”,严复则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名),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据此可知,当时( )A、文化忧患意识增强 B、发展洋务成时代之需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政治改良被提上日程 -
7、 有学者根据公元前3世纪的纸草文献对早期托勒密埃及的家庭情况作过统计,发现希腊语取代埃及语成为官方语言,人们用希腊语交谈,书写文章、信件。这反映了当时( )A、北非地区出现纸草文献 B、埃及人放弃了文化传统
C、希腊人统治着埃及地区 D、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情形 -
8、为波斯人以粗蚕丝织就,并以金银钱和宝石点缀精美图案。因光彩夺目、厚实耐用,唐朝中后期波斯锦渐靡神州,中国士大夫尤其喜好,其织就技术也随之传入。当时波斯锦上最流行的图案是“三拼凑”:太阳神端坐莲花座,四周纹饰以龙首龙身。这表明唐朝中后期( )A、政局动荡导致手工业渐趋衰落 B、中外交流盛况空前
C、外来文化影响士人的主流意识 D、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
9、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培缬(一种丝织品)产品。这些发现( )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B、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C、证实了新疆是我国疆土 D、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
10、如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11、 1960年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出资建造组屋,出售或租赁给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在出售或租赁组屋时实行族群按比例居住政策,规定族群在各个组屋区内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以抽签方式按比例分配住房。新加坡政府推行这一政策旨在( )A、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B、缓解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C、促进民族融合国家认同 D、弥补自由市场体制弊端 -
12、如表为某学者在研究中西方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材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材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材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材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而祭之
A、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开发 B、民族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
13、 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必须阅读的《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外,也会阅读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法学、医学等方面的课程。这反映出( )A、教会对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作用 B、基督教文明具有多样化特点
C、基督教垄断了欧洲教育与文化 D、教会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 -
14、 历史上,正是由于意大利利玛窦以及一批来华传教士的努力,使得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认识了一个文化深厚的中国,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一个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见,利玛窦等人的行为( )A、促进了东西方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B、开启了西方文化侵略先河
C、揭开了中意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D、促进了西学在华广泛传播 -
15、 据《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思想,这反映了( )A、分封体制影响广泛 B、先秦思想一脉相承 C、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D、统治理念逐渐转变
-
16、 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为王臣,包括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继续担任诸侯或王官,周王必须进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经过周王册命的诸侯或王官的继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保障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B、彰显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C、维系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 D、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 -
17、 西汉初除中央发行的四铢钱外,诸侯王纷纷私自铸币,民间私铸风气盛行,导致市场货币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出现;汉武帝先后六次改革币制,统一全国货币形式,禁止私铸,稳定了社会经济,平抑了物价。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西汉( )A、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铸币制度日臻完善 D、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
18、 秦朝灭亡后,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在秦国故土推行当地人更能接受的秦国风俗法律;对于东方六国故地,则设立同姓乃至异姓诸侯王,并允许东方王国从俗而治。这些措施旨在( )A、因势利导化解紧张态势 B、推行郡国并行之制
C、遵循旧制促进经济发展 D、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
19、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
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 -
20、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 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