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米粮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据图判断,当时苏州( ) 

    A、米粮运输和贸易规模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生产专业分工细密 D、人口增长引发了粮食危机
  • 2、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 )
    A、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B、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
  • 3、1981~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年中收入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美国民间机构统计,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的平均年收入较2000年下降了7%;但也有调查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年间,仍然感到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出现这一反差的重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得到解决 B、世界货币体系受到美国控制 C、科技进步降低了生活的成本 D、美国福利政策的覆盖面扩大
  • 4、玉米传入山东以前,当地的贫苦农民一般吃粗粝的穆子米饭。后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植,人们不断总结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香甜可口,备受欢迎,竟把陪伴农家数千年的䅟子排挤到绝种的境地。由此可见,物种的传播( )
    A、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B、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 5、1929年2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进口新税则,将以前统一的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即凡进口货物均分为7类,按类别分别抽7.5%~27.5%的关税。同时,改变陆关关税比海关关税少纳1/3的做法,使之一致。南京国民政府此举意在( )
    A、统一关税征收标准 B、实现关税自主权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保护民族工商业
  • 6、《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法律规定)。”《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两则规定都( )
    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体现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大国国内政治与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发生改变。 

    ——摘编自陈宗海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参加过一战的德国作家埃里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大受欢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他们出版论著,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探讨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和保障和平的方法。1918年成立的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际联盟协会,到1922年已经拥有会员20万人,1932年则发展到100万人。1921年成立的坚持绝对和平主义的“不再战运动”,宣传“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号召其成员不以任何方式参加或支持任何性质的战争,出版的刊物《不再战》一度达1.5万份。1921年成立的颇具影响的和平组织“防止战争全国理事会”,到1935年有21个成员组织和10个协作组织,它通过对国会的游说活动对华盛顿当局施加影响。英国工党就是在1923年的大选中迎合民意,把“国际和平、国内繁荣”作为其竞选口号并获得了成功。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1935年夏天在英国工党、自由党和“国际联盟协会”会员的赞助下,组织了一次群众性的和平投票,1500万人参加了投票。投票结果如下: 

    投票内容

    投赞成票人数

    占总投票人数

    赞成全面裁军

    1050万

    91.3%

    赞成用国际协定保证全面废除航空部队

    约950多万

    82.6%

    赞成用国际协定来禁止为私人盈利而制造和出售军火

    约1048万

    91.1%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制裁

    约1096万

    95.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甚至采用军事制裁

    约683万

    59.3%

    ——约翰•惠勒-贝内特著,林书武等译《慕尼黑——悲剧的序幕》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表现和背景。
    (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01-1700年英格兰精英人物初始兴趣的转移(部分)(单位:百分比) 

    初始兴趣分类

    年份

    1601-1625

    1626-1650

    1651-1675

    1676-1700

    牧师

    37.2

    30.1

    19.5

    13.2

    律师

    25.3

    25.8

    27.8

    21.0

    科学家

    12.8

    28.2

    31.4

    27.6

    ——摘编自宋琳《科学社会学》

    材料二:英国1801-1861年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1801年

    1811年

    1821年

    1831年

    1841年

    1851年

    1861年

    产值比重

    农业

    34

    37

    30

    28

    24

    21

    19

    工业

    28

    27

    34

    37

    39

    40

    41

    就业比重

    农业

    35.9

    33

    28.4

    24.6

    22.7

    21.7

    18.7

    工业

    29.7

    30.2

    38.4

    40.8

    40.5

    42.9

    43.6

    ——摘编自许冰《工业革命影响就业结构的历史考察与例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01-1700年英格兰精英人物初始兴趣转移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01-1861年间英国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 10、材料一: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概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 11、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非殖民化宣言》,认为外来统治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宗主国应采取措施无条件将所有权力移交给托管地和非自治领土的人民,使之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初( )
    A、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发展中国家民族意识觉醒 C、民族解放运动成就显著 D、国际政治新秩序正式确立
  • 12、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 13、如表反映了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情况。如表反映出欧美国家( ) 

     

    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美国和加拿大

    5.5

    10

    3.25

    2.4

    西北欧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16

    2.12

    3.5

    10

    其他西北欧国家

    29

    15

    6.85

    15

    A、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 B、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 C、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 D、内部工业化程度的差异
  • 14、1232年,英王亨利三世以特别命令的方式剥夺了首席政法官休伯特•伯格的职务,但地方普通法院却拒绝这一判决,并声称国王命令因违法而无效。最终经全体贵族审判会议讨论,国王宣布恢复休伯特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司法独立 B、议会至上 C、王权有限 D、贵族专权
  • 15、新教主义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白昼更替、四季循环、月亮盈亏和星辰运行都有一定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就认识了上帝的智慧,显示了上帝的全知全能。这说明,宗教改革( )
    A、否定了天主教因行称义观念 B、推动和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C、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的成长 D、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发展
  • 16、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
    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 17、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 18、如图是195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顾生岳先生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年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基本实现了农业机器化 B、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C、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D、人民公社运动迅速发展
  • 19、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从图中选取一组人口迁移路线,概括指出其路线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觉醒下的近代中国文物保护

    时间

    事件

    19世纪60年代

    王韬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提出,“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

    19世纪80年代

    康有为提出,“博物院等项,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并倡导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

    1905年

    张謇奏请建设帝宣博览馆,并仿效日本“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同年创办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具有近代意义的首个公共博物馆,由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发挥其辅助教育的功能。

    1907年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40块马蹄银换取了完整的敦煌文书3000卷,文书及零碎残篇6000多件和五箱佛画,并偷运出境。

    1916年

    民国政府认为文物“非但供考古之研究,实关乎国粹之保存”,颁布《保存古物暂行办法》,扩大文物保护范围,责任愈加具体。

    1925年

    故宫博物院开放,文物由皇室独享到全民共享,实现了文物公有。

    1927年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拟用飞机将所得之材料运往外国”,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1930年

    政府出台《古物保存法》,将文物国有原则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

    1933年

    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共13427箱又64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文物保护的演变进行历史阐释。

上一页 630 631 632 633 6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