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些记载表明(  )
    A、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古代中国文明促进了非洲发展
    C、中非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中非交流
  • 2、“国王和四个大区长官,组成‘最高理事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其下设置从万户、千户、百户到十户的各级官员。严密的组织管理,使国王得以了解和掌控全国,包括从一户长逐级呈报上来的每月出生和死亡的男女人数。职位世袭,特权代代相承。”材料所国家的建立者是古代(  )
    A、印加人 B、波斯人 C、埃及人 D、班图人
  • 3、美国史学家戈登在《极简亚洲千年史》中写道:“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据此判断,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  )
    A、学者和传教士 B、商人和旅行家 C、官员和殖民者 D、军队和探险家
  • 4、1565年,沙皇伊凡四世实行特辖区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以及军事要地地区定为沙皇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中小贵族。伊凡四世推行特辖区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中小贵族经济利益 B、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C、提高辖区军事防御水平 D、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 5、古代世界多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但传说内容各不相同。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希伯来人有诺亚方舟的传说,苏美尔人有洪水和方舟的传说,玛雅人的神圣典籍中也有关于天神发怒用洪水惩罚人类的记载。这些古代洪水传说的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不同地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B、洪水传说是所有大河文明的典型特征
    C、自然灾害构成早期人类文化的核心内容 D、洪水对人类早期文明发展产生了影响
  • 6、邓小平提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江洋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上思想蕴含的共同理念是(  )
    A、和谐发展 B、执政为民 C、统筹兼顾 D、共同富裕
  • 7、据统计,1977年年底全国尚有地主分子279.7万人,富农分子189.5万人,合计469.2万人至1980年年底,全国只剩有地主分子4万余人,富农分子2万余人。1983年7月到1984年10月,国家对最后一批地、富、反、坏分子79260人进行评审摘帽。材料中地主、富农数量的减少和“摘帽”工作的开展,主要得益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 B、“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
    C、党对地、富、反、坏分子的改造 D、“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被彻底清除
  • 8、“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近平在这首词作中称赞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 B、 C、 D、
  • 9、研读如图,我国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本质特征是(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C、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D、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 10、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校内各系和研究机构经常举行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和辩论会等,会前张贴海报,欢迎师生参加。在报告会结束后,经常留一段时间进行讨论,学生能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质疑,教授之间也可以进行辩论和交锋。这反映了西南联大(  )
    A、重视培养师生的批判精神 B、极端自由散漫的学习环境
    C、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D、具有浓郁的民主学术氛围
  • 11、西安事变后,经过谈判,蒋介石接受了相关条件,如: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等。这表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彻底粉碎了日本全面侵华企图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利于推动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D、形成了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 12、如图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给农民的证书,党发放这些证书的共同目的是(  )
    A、打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 B、实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D、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
  • 13、1921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运动两周年时撰文说,“不要把五四运动纪念日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李大钊的“加上些新意义”是希望“五四精神”(  )
    A、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B、应在启蒙与救亡的斗争中实现统一
    C、能够启迪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 D、应该着力弘扬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概况

    1834年

    英国《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1883年

    德国《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不包括农民,保费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一、工人自己承担三分之二,工人生病时的医疗和药品都是免费。

    1935年

    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二战后

    英国率先构建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此后,北欧,西欧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0世纪70年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欧美各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

    出现了福利“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协调,以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责任为核心。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社会保障”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大洋间贸易日趋繁忙,到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殖民霸主,牢牢控制好望角,垄断了从大西洋至印度洋的远洋航道。为了挑战英国海上霸权,新兴的法兰西帝国另辟蹊径,筹划开凿苏伊士地峡,保证法兰西独占红海。伴随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条能沟通欧亚非三大洲,能运输大宗货物的廉价便捷水路的需要更加迫切。1854年法国工程师兼外交官勒塞普在埃及总督支持下筹建“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募集资金4亿法郎用于运河开凿建设。1859年苏伊士运河破土开凿,至1869年竣工通航,运河通航次年,船舶周转量为43.6万吨,到1950年竟高达7260万吨,公司累计收益高达280亿法郎。在筹建时持否定态度的英国在运河开通后全力寻求插足和控制运河的机会。1875年利用埃及政府财政危机,英国认购了埃及手中全部运河股票,一跃成为运河公司的实际控制者。1882年英国沿运河区建立了大量的兵营,各种军事基地,将埃及实际处于英国殖民控制下。 
    材料二:作为埃及领土一部分的苏伊士运河,在其通航后的85年中,非但没有给埃及人民带来多少利益,反而使埃及“成为附属于这条运河的一宗财产了”(纳赛尔语)。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此后,尽管新老殖民主义者一次次对埃及进行挑衅,但埃及人民通过不懈斗争始终把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进行斗争的同时,埃及政府和人民也积极推进苏伊士运河的扩建和改善。1964年2月,运河的年船舶通过量达2.5亿吨,为英法经营时的三倍,1981年-1982年,运河的经济收入达到10亿埃镑(1埃镑=1.43美元),成为埃及国民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孙光圻《苏伊士运河史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伊士运河开凿的背景,并分析英国对苏伊士运河态度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意义。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查士丁尼积极发展工商业,为突破波斯商人的贸易垄断,开辟了通往东方的商路,这一时期拜占庭的丝织业获得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源。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作为沟通欧亚大陆贸易的“金桥”,成为当时少有的繁华都市。查士丁尼认为教士负责圣事,帝王主持凡俗事务,皇权和教权应相互配合,这一基本原则成为以后拜占庭帝国政教关系的基调。拜占庭文明的发展与“蛮族”入侵是分不开的,蜂拥而至的斯拉夫人融入拜占庭帝国,成为其居民。斯拉夫人所带来的原始农村公社制度与拜占庭土地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拜占庭的封建关系。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从规模巨大的城市和大学、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伊斯兰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阿拉伯帝国广泛的社会交往削弱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异,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融通与交流,为世界由分散和孤立状态走向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杨共乐《世界古代史(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形成发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文明的特点及影响。
    (3)、 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
  • 17、 二战前英国保守党曾长期执政,内阁大臣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支持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大量贷款。1939年4月,民意测验表明有84%的英国人赞成苏联提出的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的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予以拒绝。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民众与政府间矛盾加剧 B、国家利益与德国保持一致
    C、民主体制遭受严重破坏 D、助长了法西斯的扩张野心
  • 18、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消费者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8.3%,约为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这些现象说明美国(  )
    A、社会消费良性增长 B、国民收入有所下降 C、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 19、 1919年,为整顿城乡交换,苏维埃政权颁布粮食征收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义务按照固定的价格将全部剩余农产品交给国家,禁止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的私人贸易。这说明当时苏俄(  )
    A、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 B、全力保障国内战争的胜利
    C、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 D、政权的阶级基础发生变化
  • 20、 1884年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提出:今之彼二国(中国、朝鲜)於我,有百碍而无一利,此乃我国之大不幸也。唯今之计,……莫若早脱其列,携手西洋诸国,待彼二国,则如西人即可,子不闻近墨者黑乎?这一观点(  )
    A、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原则 B、奠定了日本的世界大国地位
    C、蕴含对外扩张的侵略思想 D、推动幕府改变传统锁国政策
上一页 619 620 621 622 6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