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生了许多创造性的社会变革,他们在打破原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制度或模式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向前的发展与进步。正如布罗代尔所言:“从社会结构转变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时段,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它由一系列的社会转折(或变迁,转折或变迁是短时段,或至多是中时段内发生的事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的母体内经历长期的与不断的变迁(量变)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质变),这种结构性的转变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领域。” 
    阅读材料,围绕“社会转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规范。)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并分析推动其出现的因素。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提出无产阶级将用暴力去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未讲到如何对待旧国家机器的问题。在总结1848年六月革命的教训中则提出了“打碎”的思想。通过1848年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农民在大陆所有国家中还占着人口的多数,并且短时间也不会成为少数,所有争夺统治权的阶级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农民的态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并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做出了新估价。 

    ——摘编自丁云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开始主导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迅速。政党、工会组织、报纸以及教育团体都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呼号。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宽广方向发展,已冲出了欧美地区,广泛渗入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在这些地区,工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与中国也发生了联系和交往。梁启超和孙中山还曾赴美英等国访问,考察了解当地的工运情况,开阔了眼界。孙中山从第二国际文献及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用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完善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并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家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中国革命的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自诞生以来在其99%以上的时间里都生活在没有国家的社会里,公元前3500-前3000年一些地区率先独立形成国家,随后在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墨西哥河谷和秘鲁沿海等地分别形成国家。……早期国家是从中心村落与周边从属村落构成的村落群这样的小型部落国家脱胎而来,有的发展为城邦国家,有的则演变为乡村国家或邑制国家,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国家规模越来越大,城邦国家和诺姆国家(以主神庙为中心形成的小型原始国家)这样的小型国家在激烈竞争和对抗的国家体系中逐渐走进死胡同。中型国家特别是大型国家比起小国寡民的小型国家来说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因此,王国、帝国等中型、大型国家才逐渐成为国家规模这个维度上国家形态的主流。 

    ——何增科《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二:从古代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帝国时代无疑是其社会经济处于繁荣的时代,广土众民的帝国开疆拓土往往达到其文明所能触及的最远地区,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古代帝国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它一方面通过战争结束了古代世界分散割据的小国林立状态,另一方面则通过文明的融合成为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更大中心。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历史上“率先独立形成国家”的地区的地理位置,概括说明人类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帝国兴起的原因,并以古代世界某一帝国的史实为例,说明古代帝国在促进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 5、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中写道: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由此可知,斯大林体制(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设计构想 B、推动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模式 D、摆脱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困扰
  • 6、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贵族上流社会生活迅速欧化,但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因改革而欧化,相反加强了东方化的趋势即君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继续发展和强化。这反映了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当时沙皇统治的不得人心 B、沙俄欧化使阶级矛盾激化
    C、俄国现代化进程结构失衡 D、沙俄资本主义经济的落后
  •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一次战役延续了差不多10个月,参战兵力大约200万人。这次战役成为法国人坚决抵抗的传奇故事。直到德军遭到几乎与法军一样的伤亡人数(33万对35万),才最后放弃进攻。这次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 8、如图是美国人创作的漫画《keep off(请勿靠近)》,该漫画创作于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阐述美国对外政策原则之后,漫画中欧洲列强西、葡、英、法、德在向海洋对岸眺望;海洋另一边美国持枪阻止,牌子上写着“严禁闯入美洲”,拉美民众则跪倒在地,一脸惊恐。该漫画反映的实质是(  ) 

    A、美国保护拉丁美洲的独立自主 B、美国与西方列强争夺世界霸权
    C、欧洲列强试图对拉美进行渗透 D、美国把拉美视为自己势力范围
  • 9、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停滞的……大地产制在独立以后的拉美各国普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据估计,在19世纪的一个世纪中,各国大地产者夺取的土地相当于前三个世纪中大地产所有者夺取土地的总和。造成拉美各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保留殖民地宗主国的模式 B、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的统治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受到美英等国的经济侵略
  • 10、早期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傅立叶在法国从来没有成功组织起一个他的理想化组织“法朗吉”;美国的“法朗吉”组织从1842年持续到1847年,一直处于混乱状态;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的实验移民区也仅仅维持了五年左右。这说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  )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对社会主义道路探求存在缺陷
    C、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D、基本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11、工业时代,产业工人们经常庆祝“主的星期一”,待在家里延长他们每周日的休息,聚集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欧洲的英式足球和美国的棒球在工业时代都成为大众运动,中层和上层社会试图禁止这些活动,然而收效甚微。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严格的工厂纪律和道德压力
    C、欧洲民众对休闲娱乐的追求 D、殖民扩张需要提高民众力量
  • 12、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权力分配,这体现了(  )

    A、联邦至上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议会主权原则 D、共和主义原则
  • 13、16世纪初期,马丁•路德一方面重点批判教会一味注重外在仪式和善功行为的“伪侍奉”弊端;另一方面,基于新约福音创建了信靠耶稣基督为唯一救赎道路的“称义”“再生”。由此可见,路德的因信称义观(  )
    A、注重于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 B、以新约反对基督教基本教义
    C、具有批判与重建的双重功能 D、否定天主教会存在的合法性
  • 14、马铃薯被一些学者视为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之一,以下是其传播轨迹,它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人类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是(  ) 

    马铃薯原产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安第斯山脉中。
    16世纪:中期,马铃薯传入西班牙,但并没有成为日常食材;80年代初期由西班牙传入意大利、荷兰。
    17世纪:1600年,马铃薯迅速传入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瑞士、德国、葡萄牙等国,并在大洋洲和欧洲大陆扩散开来。
    18世纪:1740年,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继位,带头吃马铃薯,开始作为主食。18世纪末期,法国马铃薯的种植在农民间得到普及。18世纪,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唯一种植的给人体提供热量的粮食作物。而他们殖民与定居北美,马铃薯经过欧洲大陆,以逆向输入的形式定居北美大陆。

    A、由欧洲主导 B、具有破坏性 C、具有政治性 D、具有丰富性
  • 15、早在征服高卢之初,法兰克人已经按照日耳曼人的原则在社员之间分配大片的公土,法兰克国王和亲兵占有原属罗马皇室的大量地产,国王还把属于全体人民的土地,以奖赏方式赐给自己的廷臣、将军,造成了许多大土地所有者。再加上被保留下来的部分高卢——罗马大地主,便形成了法兰克社会的封建主阶级。这说明西欧封建社会(  )
    A、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土地分配制度 B、是日耳曼因素与罗马因素的结合
    C、封君封臣制度是其基本政治制度 D、从建立之初就拥有极大不稳定性
  • 16、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一个注释中指出:“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一部分构成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一部分在封建生产方式瓦解以后又和资本主义生产并存。同时,它们在原始的东方公有制解体以后,奴隶制真正支配生产以前,还构成古典共同体在其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这一论断可以用来说明(  )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的原因 B、人类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
    C、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态 D、封建生产方式产生的过程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航海业的发展不仅使各个区域性市场不断扩大范围,而且使这些市场相互联系起来。亚非拉美的商品开始到欧洲市场上销售,世界各地对欧洲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欧洲殖民者为了争夺原料和市场而展开激烈竞争,最终由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取代了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并成为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里斯本、伦敦等变成了具有世界商业意义的大城市。与世界贸易相适应的海上运输、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和股份公司相应出现。当时在世界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多是奢侈品,占支配地位是前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正是这一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通过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出现了早期国际分工,与此同时世界市场开始出现雏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快。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近代商业出现的主要变化。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时期,日本遣唐使制度更为完备,二百余年间,日本遣唐使成行 16次,遣唐使一般每次五六百人。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的外交、科技、佛教、艺术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在中国所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成归国后,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实现“全盘唐化”,成为日本大化改新的谋划者与助推者。通过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仿唐租庸调制建立起税收制度;在军事方面,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育人才。自从圣德太子执政奖励儒学以来,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孝德天皇更是效仿唐制,主张“孝为百行之先”,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 
    ——摘编自唐移君《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学习唐朝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学习唐朝的积极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部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一览表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

    主要内涵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苏区精神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定不拔的必胜信念。

    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摘自红网《浅谈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

    根据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并选择其中任意一项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选项准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摘编自潘洵《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材料二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后,台湾与大陆处于暂时分离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1960年5月,毛主席提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这可以说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雏形。1979年1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外交部网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贡献。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所做的努力,并简评“一国两制”方针。
上一页 618 619 620 621 6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