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以下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表明了( )

    古代

    古代烽火传军情:驿站送心;“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9世纪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传递信息​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A、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B、通信技术是科技革命的最高成就 C、科技因素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D、通信技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他的发现使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并将其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以及人类社会。“他的发现”指( )
    A、康德道出启蒙真谛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
  • 3、1755年,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试图用“儒家思想”宣扬道德仁义,用成吉思汗“宽容与博爱”的形象,来对照法国皇帝的“专治与残暴”。其主要意图( )
    A、推动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互鉴 B、为建立民主共和做舆论准备 C、表达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仰慕 D、利用孔子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 4、路德用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此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通用语言。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B、奠定了《圣经》的权威地位 C、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D、有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
  • 5、“中古的精神是人们总想着彼岸,想着天国,想着地狱,理性是由上帝来掌握的。“文艺复兴”以后……眼睛是看到此岸,看着现世的。”这说明文艺复兴( )
    A、体现了对人的充分关怀 B、促使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C、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D、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 6、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这表明其强调( )
    A、人的生而平等 B、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道德的重要性 D、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 7、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贯彻了国家经济理念 B、实为古今道德准绳 C、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 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 8、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福建不少强宗大族筑土楼自卫,同安后埔等地在嘉靖三十九年遇倭寇之警,“旬月之间,筑寨百三座,结社百六十,守望相助”“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能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效也”。材料反映出( )
    A、倭寇采取持久战策略 B、福建宗族成为抗倭主力 C、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 D、倭患扰乱地方基层自治
  • 9、明王朝推尊朱学胜过推尊《五经》、《四书》,其重要性盖过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早在明代开国之始,朱元璋提出制定“礼乐之制”,以孔孟之书为经典,以程朱注解为“规矩”诏立天下之学,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为科举经义考试标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重建儒家信仰任务完成 B、朱子学说臻至顶峰 C、理学的政治化色彩明显 D、学术领域宽松自由
  • 10、如图是某朝代的疆域图,该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除拥有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有学者认为它“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一制度的设计( )

    A、推动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彰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 11、宋朝时期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引种占城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这些变化表明( )
    A、精耕细作不断发展 B、耕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政府强化重农抑商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12、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地方治理因时制宜 B、台湾移民涌入福建 C、福建西部更为发达 D、政府鼓励人口南迁
  • 13、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 )
    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B、利于东晋政权统治的巩固 C、反映国家严控人口流动 D、为南方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 14、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高祖之子)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每遇大议,皇帝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
    A、中央决策体系趋于完备 B、君主至尊地位稳固 C、中枢权力机制尚未稳定 D、宰相擅权现象凸显
  • 15、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呈现出与以往(印度)不一样的特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最大不同在于印度佛教出家人依靠托钵化缘生活,中国佛教出家人则是在寺庙里过着“六和”生活,依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制度养活自己。这表明( )
    A、寺庙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B、佛教蕴涵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 D、农耕经济影响了宗教文化
  • 16、孔子盛赞舜“恭己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 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 17、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惧、惮、悲、哀等字眼的诗篇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由此可知,《诗经》( )
    A、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B、叙述了民众生产生活 C、承载浓郁的家国情怀 D、重视民心民志的教化
  • 18、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B、私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C、铁犁牛耕技术的不断推广 D、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
  • 19、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彝器(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饰物先以狞厉怪异的饕餮纹、夔纹为主,后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装饰风格由简明、质朴,渐趋细腻繁茂、灵巧新颖。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度已走向崩溃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集权政治的雏形形成 D、国家意志的强大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分期能帮助史家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并使读者更易理解世界历史的变化和连续性。无论史家做何种历史分期,都不可避免地要采用某种衡量、筛选历史的尺度或标准,都不能不依赖于某种历史观。如 1666年荷兰历史学家霍恩纽斯提出的“古代——中世纪——现代”理论,认为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为古代,中世纪指“黑暗时期”,文艺复兴后则被定义为现代。随着19世纪末欧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全球扩张,这一理论得以向全世界传播。

    ——摘编自李友东《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分期问题探讨》

    请就材料中的世界历史分期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正确,解释合理,史论结合,表达流畅)

上一页 596 597 598 599 6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