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深入推动国际工人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命运。它直接指导了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深刻影响了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推动产生了世界上一大批工人政党。正是在《宣言》的指导和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由此,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晚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工人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的国际影响与历史贡献》
材料二: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述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和改变人类命运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必由之路”的认识。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伊丽莎白统治晚期,女王经常用专利的方式赐予喜爱的臣下以恩惠,又由于此时王室财政频遇困境,为了增加王室收入,专利特权开始被逐渐滥用起来。当时的议会曾几次提出对国王滥用专利的不满,要求规范生产和贸易。1624年5月的议会上,保护专利的《垄断法案》获得通过。
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在本土资源、技术能力上并不占优势,而颁发具有垄断性质的王室“保护令”使得大量技术工人移民至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从贫瘠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开始向工业国家转变;进入工业革命后,英国专利法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满足了发明人在立法中的需求,同时给予他们英雄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奖励,这使得英国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据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访美,先后促成《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中美贸易协定》的签订,两国在协定中约定,相互对知识产权实行全面保护。在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的同时,新中国启动了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的起草工作,并成立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起草机构。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并实施。至此,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法律架构基本建成,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民法通则》为支撑,知识产权单行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互配合的格局。
——摘编自齐爱民、盘佳《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专业发展沿革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英国专利法规出台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及其取得的成效。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材料二农业文明时期生产不发达,各文明之间往往还隔着广大的空间。道路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由于得不到传播,需要各文明地区自己发明。中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西传开始于 751年怛罗斯战役,从中亚地区传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用了五百多年,而传到莫斯科,则已经是16世纪晚期了。
材料三不同时期人类认知中的世界地图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特点。(2)、根据材料三指出丹维尔1761年图与贝海姆1492年图相比的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4、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开始瓦解 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
-
5、80年代初,重庆市一些企业试行以税代利,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部分以调节税的形式上缴国家,从而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这项改革( )A、改变了企业所有制 B、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C、实现了政企彻底分开 D、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
6、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教育部编制了新的教科书,内容呈现新加坡化和综合化色彩。其中“新加坡化”表现为国庆日、国旗、国歌、总统职务、宪法、鸟类公园、动物园、青年节等都成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这一做法意在( )A、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B、强调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 C、整合儒学与西方文化 D、促进新加坡与世界的接轨
-
7、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
类别
数量
占比(%)
工业院校
38
21%
师范院校
31
17%
农林院校
29
16%
医药院校
29
16%
A、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B、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C、均衡高等教育类别 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
8、1945年12月至19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铁路、电力、煤气、电报及无线通讯8个部门收归国有。到1951年,英国工业的20%划归了“公共部门”。英国的这一系列举措( )A、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 B、延续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C、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直接导致“滞胀”现象
-
9、如图所示为1921年刊载于英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标题是《无法令人满意的金蛋》该漫画意在揭示( )
A、凡尔赛体系违背了英法两国意志 B、凡尔赛体系对德制裁过于严苛 C、英法在一战后积极争夺欧洲霸权 D、一战后欧洲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
10、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被外国统治摧毁;你们的财富流向国外,你们的生活降低到没有人能忍受的最低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印度( )A、民族工业的衰落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民主思想的传播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11、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制成电动机。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报不断涌现出来。这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A、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新式交通工具快速发展 C、理论向生产的迅速转化 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
12、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它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摩加迪沙布远销埃及等地。”这主要表明,当时摩加迪沙( )A、商品贸易发达 B、交通四通八达 C、城市功能完善 D、建筑风格独特
-
13、如图为1500-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情况。图中乙国为(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
14、它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它在欧洲大陆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迫使西欧帝王改变统治方法,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起了深远影响。它激励着亚非拉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它”是指(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
-
15、据记载,中世纪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大部分自己需要的物品。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农奴拥有人身自由 B、司法权力相对独立 C、农民无需缴纳租税 D、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
16、公元前5世纪,普律尼科司创作了关于时事的悲剧《米利都的陷落》,讲述波斯人将米利都城邦夷为平地的灾难,雅典公民大会以该剧让他们想起了同胞令人心痛的灾祸,重罚作者一千德拉马克,并禁止此后任何人再这出戏。这一现象说明古代雅典( )A、个人情感表达服从于城邦利益 B、戏剧创作表演取决于公民大会 C、人们极力回避希波战争的回忆 D、文学艺术创作达到了历史顶峰
-
17、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新的历史研究观念影响下,在西方几乎已成定论的种种事件,开始有了新的、洋溢着活力的解释。
研究对象
传统观点
新观点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缘由
《海国图志》无疑是古老的中国被西方入侵所震撼时的应激之作
《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介绍西方各国的地理风俗,而是探讨列强向亚洲海岸的扩张问题。《海国图志》仍是对“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延续,而非突破(美籍华裔学者张灏)
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西方冲击下的回应者;一个质疑儒学传统、期望以西方民主改造中国的改革家
梁启超的种种改革行为并非对西方对中国冲击的回应,而是继承长久以来的儒学传统,回应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的产物(美国汉学家Jane Kate Leonard)
——摘编自瞿骏《花落春仍在:国史重识和中国新文明的构建》(系列讲座讲义)
从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中提炼一个有关中国近代文化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民航、汽车运输猛增,使得铁路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铁经营陷入困境。1964年,日本第一条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问世,使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1971年,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铁道新干线建设法》,决定在日本客运中推行新干线。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和国会制定并通过了《日本国有铁路改革法》及相关的7项法律,有步骤地对国铁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允许铁路的私营化。之后,日本政府实行运价上限认可制,铁路企业只要获得了运价及新干线特快票的上限价格的认可,对既有线路的特快票价、卧铺、对号座席及各种票价的折扣优惠,仅提出申报即可,对站台票、退票费等均已无限制。
——摘编自《日本铁路改革的模式及启示》
材料二: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一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功并投入运营,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2012年,我国有1.3万千米长的时速达250~350千米的客运专线建成投产,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需要30年的历程,形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未来几年里,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期,当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初具规模时,相邻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而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将形成1小时甚至半小时交通圈,届时,“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摘编自干佳薇《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铁路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及史前时期的建筑物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发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刻、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成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凡兵赞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颁布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