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年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推动了农业科学实验运动向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板田,把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交给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实验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还可以消除农民心中科学的神秘感,“破除资产阶级和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摆脱指挥生产的盲目性和摆脱催收催种的被动状态”。群众性科学实验的推广成为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1965年,全国农技推广站职工达76560人,70%的农技人员都深入基层大办板田。1966年,农业科学部门参与的样板田近1000个,在样板田长期蹲点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摘编自刘洋、周嘉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研究》
材料二:
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于2012年全面启动以来,广东省政府采取落实建设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奖惩并举等措施,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510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39.36%。实际立项1727.68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14.4%……从成效上看,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改善项目区耕地的灌溉与排水条件,整修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作用明显。
——摘编自仇大海、吴国华《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6年1月)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建设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考工记》中的宫城规划示意图
图二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平面图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和图2中城市布局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城市在承载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文明的表现。 -
3、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A、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C、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D、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
4、下图所示为2007-2011年世界航空运输业经营利润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金融危机冲击世界航空业发展 B、拉美国家经济安全性最高 C、航空运输方式受欢迎程度下降 D、世界各大洲经济联系减弱
-
5、1895-1911年,中国一度出现铁路建设潮。新建的8200公里铁路里程中,中国人投资自建的铁路里程有1200公里,只占14%;而高达40%的铁路里程依靠外国贷款才得以兴建。这说明当时的铁路建设潮( )A、满足了洋务企业需要 B、主要由列强资本输出驱动 C、缘于清末新政的推行 D、利于我国铁路主权的回收
-
6、元朝初期,政府在全国设立诸站都统领使司管理全国驿站,后来将其改组为通政院。通政院下设立大都、上都、江南三个分院,分别管理大漠、中原和南方的交通。每一个驿站都有专门的站户负责管理,当时全国站户总数在30万以上。这( )A、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消除了民族间发展差距 C、实现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D、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7、下表所示为1959-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这种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时间
城市化率
1959年
18.41%
1960年
19.75%
1961年
19.29%
1962年
17.33%
1963年
16.84%
A、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B、“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8、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01年,跨国公司占据着全球技术交易总量的80%、全球研发投资的90%、全球高新技术的95%。这( )A、促进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持续发展 B、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 C、反映了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出现 D、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
9、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征税以后的全部余粮,农民可以自由周转,并且可以发展小私有经济。他认为这种小私有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议的真理”,“而这种发展在有着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列宁( )A、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B、极力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C、基于苏俄国情发展国民经济 D、否定了农业集体化模式
-
10、《古红海环航记》记载:“公元初阿拉伯人输出到东非的货物,主要是穆扎(当时阿拉伯南部的一个城镇)制造的长矛、战斧、短剑以及各类玻璃制品,同时,阿拉伯人还向非洲一些港口输出大量的酒类及一些小麦。”阿拉伯人购入的东非产品有“大量的象牙、犀角和龟板,此外还有一些椰子油”。这一现象( )A、反映出非洲社会生产力的落后 B、体现了亚非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 C、说明阿拉伯商人热衷中介贸易 D、加速了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进程
-
11、近些年来,中、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在角逐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这刺激了各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们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在历史“合力”中谱写人工智能新时代。这说明( )A、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决定国家的发展前途 B、国际关系恶化根源于人工智能竞赛 C、国家科技水平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 D、人工智能研究竟赛蕴含着家国情怀
-
12、《周礼·考工记》记载,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分制造木器、铜器、玉器、陶器和染色等不同工种,此外,先秦时期的青铜制品除贵族所用的礼器、乐器、铜镜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各种兵器和货币。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生产力进步促进手工业发展 B、手工业门类多样且发达 C、民营手工业生产发展较缓慢 D、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
13、下表所示为二战后影响美国粮食输出的若干事件。美国针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
事件
相关影响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美国向西欧运送农产品的同时,对受二战破坏更大、民生更为艰辛的东欧国家提出附加苛刻政治条件的粮食援助计划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4年,美国通过“杰克逊一瓦尼克修正案”,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
苏军入侵阿富汗
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
A、不利于世界粮食的有效供给 B、旨在实现农场主利益最大化 C、使其丧失粮食出口大国地位 D、基于自身粮食生产技术优势 -
14、据史料记载,清朝某一时期直隶、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山西等20多个地区已经种植玉米。这一时期最早可能出现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道光时期
-
15、据记载,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职方氏》已经对全国主要自然水体的分布作出概括性的描述。在先秦的“九州”中,都分布着适于水生物生长的“泽薮”,以及适于船只航行的“川”,有灌溉效益的“漫”。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自然经济的繁荣 B、军事防御形势严峻 C、土地私有制发达 D、农业生产的需要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何以中国?这看似宏大的命题,却为一代代青少年反复追问。从家门到校门,从迈向社会到走向世界,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需要回答的“成长课题”。
层次
内涵
政治
“中国”一词最关键的意义是连系于“天子支配天下的政治体”,如《诗经》说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就是中央地域的概念,而中央地域概念就是权力的中心。
地理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唐以降,“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达大漠的广阔领域。
文化
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之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两宋时期,“中国”出现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局面,政治中心和地理空间范围上的“中国”已经破灭,此时“中国”一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
民族国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清朝大门,“中国”一词开始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名使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签署的中英《江宁条约》(通称《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并多次出现“中国官方”、“中国商人”的提法。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
新中国
庚子之役后,梁启超等人率先提出“新中国”这一概念,开始国人对于中国未来的设想。辛亥之后,国人丰富发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立宪派一方坚持建立君主立宪式的“新中国”,革命派则坚持民主共和式的“新中国”。五四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一词完成了使命。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世界规模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的劳动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奴隶),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年5月的事了。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摘编自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二:对于工业化的历史分期,学者们历来众说纷纭。比利时雅克·斯佩伊博士主张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工业革命阶段称为工业化第一阶段,将电气化阶段称作工业化第二阶段。将工业化第一阶段前的手工工业时期称为工业化前阶段,将工业化第二阶段以后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阶段称为工业化后阶段。苏联斯·阿·海因曼以工业的机器体系为中心,把工业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建立时期,把电气化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进一步扩大时期,把现代科技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自动化时期。德国于尔根·库钦斯基认为,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是1540~1640年,第二次革命是1760~1860年的伟大的工业革命,第三次革命是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技术革命,第四次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国学者韩毅则作了如下划分:工业现代化的起步与第一次跃进——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的第二次跃进高潮——十九世纪下半期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现代化的徘徊——世界大战与危机年代,工业现代化的第三次跃进——战后五、六十年代工业的高速增长,工业现代化的困境——七、八十年代工业的停滞与复苏。
——摘编自文暖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分期问题当议》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劳动分工对西欧的影响并说明工厂制度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们在工业化历史分期主张上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划分工业化的历史分期。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忠君观念和君臣尊卑思想,以实现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地区与内地早日实现一体化。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生产生活所延续下来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吸纳当地曾经的土司头人协同治理。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基层社会的乡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主体,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四: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支部建在生产单位”等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加强“改土归流”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绅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探索乡村治理方面所作出贡献。
-
19、 1972年,美苏签署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条约,规定双方保证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双方可各拥有两个反弹道导弹系统,其中一处用来保护首都,一处用来保护洲际导弹基地;禁止进一步研究、发展和部署这一系统。1981年里根执政后,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政策变化说明美国( )A、积极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B、主动实行战略收缩 C、对苏联的态度变得强硬 D、国防科技全面领先
-
20、下表是1914年,西方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
国家
投资额
份额
英国
37亿美元
43.5%
美国
17亿美元
20%
法国
12亿美元
14.1%
德国
9亿美元
10.6%
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亿美元
118%
A、拉丁美洲未实现民族的真正独立 B、英国与美国争夺霸权的矛盾突出 C、拉丁美洲对国际市场的依附性强 D、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