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这是建国以来待业人数及其占人口比重数额的最高峰。4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分配方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招收退休、退职工人子女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实行新的退休、退职条例后,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占已安置待业青年总数的9%。
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1979年4月起,九个月安置了18700多人参加各种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1983年个体户从业人数相较于1982年增长了3.3倍。北京市劳动服务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批事无人干”“大批人无事干”的问题得到缓解。
——摘编自刘露《改革开放初期北京解决失业问题之探析》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相关举措的积极作用。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庞氏家训》由明朝中后期广东南海人庞尚鹏所著。主要内容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后用歌谣形式编写“训蒙歌”和“女诫”部分并予以专列。《庞氏家训》甫一问世,其“遵礼度”一款即有四条“已入乡约通行”。以下为《庞氏家训》部分内容的摘录:
请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0—1780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35万降至不足10万。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17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年轻人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
——摘编自张亚东《试论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列强通过招工贩子许诺各种利益诱骗出国华工签订契约,更有甚者不惜动用绑架方式获取华工。半个世纪里,就有约200万华工被诱骗至东南亚地区进行苦力劳动。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1)、 根据材料一,概述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相比,19世纪中后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
4、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IMF多数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失衡。1978年《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规定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同时提高IMF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会员国可以使用特别提款权进行贷款和将之作为偿还贷款的担保。随后,牙买加体系得以确立。牙买加体系的建立( )A、导致了世界银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B、巩固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 C、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D、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
-
5、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A、美国借助冷战维系其霸权地位 B、中国在两极对抗中处于中立的地位 C、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 D、冷战一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
-
6、据表3,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土耳其革命的特点是( )
表3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土耳其革命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以提拉克为酋的国大竞激进派发挥了领导作用。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爆发,这次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
主要目标,在1905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鼓舞下,发动并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1909年,最终击败反
动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废黜哈米德二世,另立穆罕默德五世为新苏丹,组建青年土耳其党政府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反封建旗帜更突出 C、走上了政党政治的道路 D、以无产阶级为主体 -
7、意大利哲学家特勒肖(1508—1588年),发展了古希腊伊奥尼亚派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热生于太阳,冷则生于地球,因这两极矛盾的斗争,而生出四种自然现象:空气、火、水和土地。特勒肖的学说( )A、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 B、催生了天文学的革命 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 D、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
8、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后,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加强了王权。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王国则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的领导下实现了集权统治。这反映出( )A、王权摆脱了教会的影响 B、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逐渐奠定 C、战争促进国际体系建立 D、近代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的加强
-
9、波斯帝国君主像苏美尔国王一样,不断强调他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波斯君主的做法旨在( )A、传承西亚的政治体制 B、宣扬君权神授的理念 C、建设公正的社会秩序 D、保持帝国的统一完整
-
10、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指出:“要研究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哪些是符合题要的,是合理的;哪些是公社工厂的生产可以代替的,哪些是不能代替,需要退回来;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要做深入了解、全面分析、通盘考虑。”由此可知,李富春主张( )A、积极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减少手工业的公有制成分 C、立足实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D、全面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1、陕甘宁边区除政府直接经营工业外,还推行了新的工业经营政策,如定边新塞工厂、靖边毛织工厂、盐池元华工厂等工厂,在1943年的扩大投资中,公家投资占扩大资金总额的72.73%。当地商人与其他群体的投资则占扩大资金总额的27.27%。这一新政( )A、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抵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C、践行了“三三制”的基本原则 D、调动了民众抗战的热情
-
12、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到1928年底,安徽农民运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安徽农民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主要得益于( )A、共产国际的指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开展 C、八七会议的推动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
13、表2为1919年3月到1923年,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宣讲情况。这些宜讲( )
表2
A、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高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加速了革命性质的转变 -
14、主管天文历法的清湖饮天监监正杨光先(1597—1669年)在其所著《中星说》中指出:一切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在尧舜时代已经完备,自那时以来,有遵守四千年而莫之或议。“又曰:“孔子之所以成为‘无以复加’的圣人,‘以其祖述尧舜也’。”这反映出( )A、天朝上国的社会心理 B、西学东渐动力的缺乏 C、经世致用恩想的盛行 D、思想观念取向的保守
-
15、据图1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 )
图1中国传统王朝法律沿革简图
A、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律 C、推动了民族之问平等关系的实现 D、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 -
16、辽圣宗于1007年营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节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辽中京“幅员三十里”,王曾则记述该城方圆“四里许”。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结果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这说明(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 B、文献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C、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 D、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历史的记述
-
17、有学者认为,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户调制来源于汉代推行的口赋、算赋制度。它一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编等实物。曹魏的户调制( )A、减轻了国家对个人人身的支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
-
18、表1为“西南夷局部地区(今贵州省)墓葬出土的中原铁器数量统计概况”。这说明这一时期( )
表1
A、个体劳作方式在边疆逐渐确立 B、南方丝路助推冶铁技术的传播 C、中原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 D、西南夷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 -
19、金文族徽是商代以来的家族组织名号,常见于商周青铜器。西周时,殷商遗民在被分封给各诸侯国时仍可以使用原有的族徽,今考古发掘证明一个叫冉族的殷商遗民的金文族徽在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凤翔,山东临朐,湖北荆州等地均有较多数量的出土。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华夏族群认同意识有所增强 B、分封削弱了殷商大族的势力 C、青铜器制作的地域特色鲜明 D、宗法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7世纪起,大批旅游图册的出版与热销帮助欧洲人建构了相对系统完整、全面清晰的“中国图像”,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此外,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时尚资讯的迅速传播,时装版画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平台。“18世纪英国的乔治时代,即使在偏僻的乡村杂货店中,也能买到东方缎带等一些时髦的奢侈品。”东西方服饰贸易出现了繁盛局面。来自异域的新鲜生活信息与时尚潮流资讯伴随着借助海洋贸易流入的大量东方服饰纺织品向西方扑面而来,冲击着西方传统的服饰纺织文化与相应的“衣冠之制”。
——摘编自宋炀《17—18世纪东方国家外销服饰纺织品与近代世界文化建构》
材料二:
随着18—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清政府不断颁布的“禁海令”对于正处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高潮中的英国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障碍。1791年,英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施行严格的高额关税,很明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商品对英国本土企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便向中国皇帝派出了第一个使节,说明此时清廷“禁海令”已然不仅仅是海上商业贸易层面的事了,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中英双方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胡良益、潘天波《清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外溢:贸易、想象与环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服饰贸易繁盛的原因以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冲突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