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图1、图2是古代埃及、古代美洲的建筑。这些建筑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 B、交通运输的便捷 C、国家组织能力的增强 D、文明交流的扩大
  • 2、13-16世纪,一个新的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兴起。帝国内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但对基督教文明“并不一概采取排斥、敌视的态度”。他们还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传播者。这一帝国最有可能是(     )
    A、阿拉伯帝国 B、德里苏丹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 3、西方史学家认为,西欧城市的兴起,“比任何后来的革命都更为重要,甚至比文艺复兴运动、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19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也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后来的革命,只是12到13世纪伟大的经济社会转化的从属的产物而已”。这一观点强调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
    A、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传播 B、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为工业革命奠定社会基础 D、对社会转型起了推动作用
  • 4、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开始(       )
    A、聚族而居 B、建立城市 C、制定法律 D、创造文字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 7、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 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 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 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
  • 8、元朔二年,汉武帝颁布了《迁茂陵令》,郡国豪杰及全国资产在三百万钱以上者,统统迁到茂陵(这也是武帝去世之后的陵寝所在地)。对迁徙茂陵的豪门巨贾,政府支付每户20万钱,还奖以政治荣誉,可以脱去商家身份,跻身世家名门。此令(     )
    A、旨在打击地方的王国势力 B、使得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C、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入长安 D、优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
  • 9、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归附汉朝,汉武帝在其属地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昆明地区发现了汉代金质“滇王之印”以及“滇国相印”“滇池长印”等官印封泥。这说明(     )
    A、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体制 B、汉代是西南地区推行郡县之始 C、汉朝对古滇国管理实行双轨制 D、考古成果纠正了文献记载的错误
  • 10、汉武帝之前,汉廷对诸侯王尚未有系统的教化。武帝统治早期,对诸侯王教化表现出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的特点。昭帝之后,对儒家经义的掌握已成为判断诸侯王知识素养高下的标准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
    A、选官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B、郡国并行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D、注重利用主流观念渗透巩固统治
  • 11、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桑弘羊、主父偃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
    A、实现了君权与相权间的平衡 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C、从辅佐皇权演变为反噬力量 D、优化了中枢权力结构
  • 12、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每年对各县的官用牛考核一次,有十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十头的一年间死了三头,主管牛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秦律杂抄》也规定:十头成年母牛要生六头小牛,十头母羊要生四头小羊,否则饲养者要受到“费一盾”的惩罚。这些规定(     )
    A、反映了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 B、佐证了重农抑商统治政策 C、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规范性
  • 13、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史事

    不同史籍对该史事的记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公子扶苏、中尉蒙恬死。

    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

    ——西汉竹简《赵正书》

    A、历史研究需要多重验证 B、相互矛盾的史料均不足为信 C、汉简相较史记更为可靠 D、年代久远导致真相无法考证
  • 14、秦律规定:“新黔首(平民)未习(秦)事”,新地吏应避免过于严苛,不得恶言谩骂、侵辱新黔首,并由长吏督查新地吏的这些行为;新地吏如果“询(诟)詈(骂)新黔首,赀(罚款)一甲;殴(殴)笞,赀二甲”。该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秦王朝(     )
    A、注重调和地方以巩固统一 B、律法兼具严密性和人文性 C、践行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 D、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与管理
  • 15、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知,六家“同归”表现为(     )
    A、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 16、下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部分),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通关凭证,金节上有“见其金节则毋政(征),毋予浮认,不见其金节则政(征)”的铭文,并规定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楚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B、全国性贸易网络形成 C、战国时期的税收体制 D、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
  • 17、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B、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C、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 18、西周夷王时期,楚君熊渠曾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到春秋楚庄王时,楚国申叔要求对贵族“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教之礼,使知上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B、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C、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
  • 19、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     )
    A、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 B、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C、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 D、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 20、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爨、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特色,青铜冶炼涉及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市境内发掘的强国墓地,出土的陶尖底器、柳叶形青铜剑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器物,时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时期。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华文明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 D、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