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据此可知( )A、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世界和平
-
2、下表反映了苏联某时期社会生产状况,这一状况( )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表
项目
1928 年
1940 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000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A、成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根源 B、源于农业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 C、不利于苏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是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的结果 -
3、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
4、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
5、哥伦布在《航海日记》里写道:“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美洲人)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朝,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由此可见,哥伦布的航海活动重在( )A、促进文化交流 B、推动商业贸易 C、传播天主教 D、殖民掠夺财富
-
6、雅典法律规定,当公民没有合法的亲生儿子或养子,只有一个女儿时,这个女儿就成为epikleros(女继承人),但实际上它只意味着这个女子附属于家庭财产。这笔财产将随她带给丈夫,由丈夫来支配和控制,最后传给他们的儿子。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范围扩大到妇女阶层 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维护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D、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
7、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一施赖贝尔在其著作《美国的挑战》一书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节点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是因为欧洲社会( )A、对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的担忧 B、对新兴国家发展的排斥 C、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持肯定态度 D、对苏联威胁的集体恐惧
-
8、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的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目的
-
9、宋代在婚聘上的重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风俗的变化 B、宗法制开始衰落 C、理学思想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10、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
11、《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
12、考古发掘发现,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因此可以肯定,拥有大批琮、璧玉器的墓主生前也一定掌握着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权力。可见当时( )A、宗教事神权不集中 B、北方出现专业手工业者 C、等级差异已经出现 D、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实现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70年,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的军事改革浪潮。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确立了“练兵”“制器”思想,19世纪70年代确立了“寓强于富”的“求富”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确立了建立近代海防边防和近代军事教育思想。这场改革持续30年,清政府投入很大,一度搞得有声有色,但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结束。第二次军事改革浪潮,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等人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最基本的主张是改革军制、创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确立了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完善军事教育制度、改变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加强军事统率机构等全面变革军制的思想。新军编练运动,从甲午战争后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前,声势很大、影响很大,代表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最高水平,但最终也没有避免清王朝的灭亡。
——摘编自石武英《晚清军事变革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要求必须打造一支能够扎根基层,并与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新型革命军队。三湾改编开启了锻造新型革命军队的序幕。“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组织能够掌握军队的基层,士兵委员会则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发扬了军内民主,使士兵得到了在旧军队不曾有过的体验。毛泽东提出红军要“人人要会打仗;人人要会做宣传群众的工作;人人要会做组织群众的工作”,“做群众工作”显然是红军更为重要的本领。苏区地方武装的建设亦同样遵循了党的领导,坚持革命军队的政治属性。这样,苏区由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构建了三级武装体系,实现了苏区地方军事化,在军事组织中实现对群众的整合。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军队的政治改造,明确军队的政治属性,使革命军队成为推动苏区社会改造的工具。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军事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雕刻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魅力。下表为各时期雕刻发展概况。
时期
雕刻发展概况
商周
以青铜器雕刻为主,纹饰神秘庄重,体现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
春秋战国
雕刻风格多样,既有精美的青铜器纹饰,也有玉石雕刻开始兴起。
秦汉
石雕、玉雕大量出现,气势宏大,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玉雕辟邪等。
魏晋南北朝
佛教雕刻盛行,石窟艺术蓬勃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隋唐
雕刻技艺精湛,题材广泛,包括佛像雕刻、陵墓雕刻等,风格大气恢宏。
宋元
雕刻更加注重写实和生活气息,木雕、砖雕等民间雕刻艺术发展。
明清
雕刻工艺达到极高水平,宫廷雕刻和民间雕刻各具特色,装饰性极强。
围绕 “中国古代雕刻工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姓需登记户口,注明人口与资产。户口册上记载着丁口数目与土地多少,以此为征税之依据。租者,征粮也;庸者,纳绢也;调者,献绵也。除租庸调外,尚有杂徭,即力役之征。此法一行,国库充盈,百姓虽负税役之重,然生产亦有序进行。
(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户籍制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朝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代户籍制度的意义。 -
16、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海湾战争失败后,(美国)被迫调整在中东的战略布局…… 从某些地区的撤退被视为美国影响力下降的新证据。” 这一观点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西方阵营出现分裂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
17、有学者研究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经验被世界各国广泛讨论。美国代表团在国际经济会议上带来的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报告和资料被参会各国代表争相阅读。材料表明( )A、“罗斯福新政模式” 受到关注 B、西方国家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广泛 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同
-
18、在19世纪中期,英国输往德国的商品中,40%—50% 为纺织品和机械设备等制成品;德国出口英国的商品主要是化工产品和钢铁制品。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对德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主导地位动摇 C、英德两国工业化发展各有特色 D、欧洲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19、17世纪,荷兰商人从亚洲进口大量香料。某荷兰商人将一批香料运往欧洲销售,运输途中遭遇风暴,部分香料受损。到达欧洲港口后,( )A、受损香料按原价销售 B、受损香料低价处理 C、所有香料高价售出 D、受损香料被禁止销售
-
20、18世纪,英国某小镇通过自治法案,规定镇政府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有权制定地方法规和管理公共事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什么特点( )A、强调中央集权 B、重视法治建设 C、推行地方自治 D、倡导民主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