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粟莉《习近平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徒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 3、据报道,越来越多的亚裔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放弃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西方国家,转而移民至亚洲一些主要城市。曼谷大学人口和社会研究学院 Sakkarin博士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专业型人才,原本打算进入西方劳动力市场,不过却开始大批来到东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亚洲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B、冷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C、世界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 D、东亚改变了人才引进的政策
  • 4、1831-1840年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英国自由移民人数为4.3 万人,是过去40余年的2.8倍;到1851-1860年移民总数达到顶峰。当时的澳大利亚被许多同时代人视为“工人的天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 B、澳大利亚文化多元化 C、澳大利亚成为罪犯流放地 D、英国工业化渐趋放缓
  • 5、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
    A、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 6、在某地文化中,水被看作最易被“污染”、造成“不洁”的媒介。因此在所有村庄中,“贱民”不可以接近公用水井。全村活动时,烹调、取水等工作必须由高种姓承担,低种姓只能清扫垃圾。这体现的是( )
    A、种姓制度影响深刻 B、村庄传统的生活方式 C、印度独特的水文化 D、埃及文化落后于时代
  • 7、13-15 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
    A、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 B、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 C、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 D、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 8、中世纪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幸福在今天,幸福在现实生活之中⋯⋯人要通过自己的机智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市民文学在西欧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反映出市民文学( )
    A、成为西欧文化主流 B、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C、以人文主义为内核 D、缓和西欧社会矛盾
  • 9、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希腊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可·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
    A、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C、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 10、2017 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下列选项属于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象形文字 C、万里长城 D、楔形文字
  • 11、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下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可用于说明( )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12、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C、普及中华文化智慧 D、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 13、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 15、16世纪至今,世界历史的发展大致分为侵略发展、自我发展和合作共赢发展三种发展模式。自15、16世纪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占世界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是以侵略与掠夺他国来发展本国的侵略发展模式,二战后建立了以和平求自我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21世纪初至今,世界发展模式开始了由自我发展模式向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的转换。 

    ——摘编自胡德坤《合作共赢发展模式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产物》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种发展模式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 15、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叶进入完成阶段。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厂。城市化发展迅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城市交通、供水、居住、卫生条件很差,损害了居民身体健康。工厂沿河而建,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市区,工厂废气物对河流构成严重污染。城市是富人的乐园,也是穷人谋生糊口的栖所。这种城市的分裂鲜明地反映出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工业革命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工厂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革命巩固和壮大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议会改革拉开序幕。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工业革命后,英国以其工业强国的地位奠定了它商业强国的地位。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据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 依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2)、 依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材料二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富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常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断《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
  • 17、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为此,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先后采取了600多项歧视性的贸易措施。该材料主要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各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 18、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相继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重点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 1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制度。因此,出现了( )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 C、企业国有化 D、“福利国家”
  • 20、如图是绘制于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表明(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如果你们撤出在土耳其的基地,我们将撤出在古巴的基地。)( )

    A、当时苏联具有核力量上的优势 B、在美苏冷战中斗争与妥协并存 C、拉美地区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 D、西欧成为美苏冷战斗争的焦点
上一页 514 515 516 517 5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