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亚历山大东征与新航路开辟都是西方文明向外扩张的重要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①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被视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残暴的征服者。②他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军中东地区,占领埃及全境,征服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帝国跨越亚欧大陆。③后世称赞其“在短时间内成就举世无双的伟业,其功之大,凌驾了所有自太古时代以来流传在人们记忆之中的王。”④反抗亚历山大统治的希腊城邦被夷为平地,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⑤亚历山大加速了希腊文化向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传播,有利于亚欧大陆上的文化交流,但也被认为是受到东方专制主义影响的统治者。
——摘编自(英)麦克卡提《亚历山大传》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三次殖民高潮。16世纪,英国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陆续组织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掠夺、贩运黑人奴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在殖民地建立工厂,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等
(1)、写出材料一中属于史实叙述的句子序号,并简要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相比亚历山大东征,西方近代殖民扩张的新变化。 -
2、19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一纽伦堡铁路建成通车。从19世纪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德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千米,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这表明德国( )A、铁路运输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使得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旁落 C、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已经得到紧密结合
-
3、如图是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英国( )A、城市化进程在逐渐加快 B、世界工厂地位日益凸显 C、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D、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
4、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这一论述旨在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B、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
5、漫画中两人分别是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虽属不同国家,但是两位却惺惺相惜。在他们的身后分别是美国内战和波兰人民起义(这场起义迫使沙皇颁布解放波兰农奴的法令)的场景。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的扩展 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反战运动的发生
-
6、有学者指出,伏尔泰以及他花费巨大精力去教育和解放的那一代人都相信,存在于人与自然中任何东西的功能都可以得到解释,而且所有那些通常称为神学、形而上学以及挂着其他招牌的隐蔽的教条和迷信,都将彻底完结。由此可知,伏尔泰(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B、彻底否定了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C、将人的理性置于崇高地位 D、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
-
7、下表为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研究目录如下。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
A、欧洲转型的时代 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
8、如表所示为1503~1650年,西班牙自美洲输入的黄金和白银数量表(单位:千克)。据此可推知,当时西班牙( )
时间
白银
黄金
1503~1549年
263 916
58 430
1550~1600年
7 175 227
95 132
1601~1650年
9 004 417
27 299
A、马尼拉帆船贸易得到拓展 B、爆发了价格革命 C、确立了世界海上霸主地位 D、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
9、史学家钱乘旦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千万不要把地理大发现仅仅看作地理的发现,只是找到几条海上通道,或者一块新的大陆。”作者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A、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B、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C、开启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促使西方优势的形成
-
10、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 )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 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
11、在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餐桌上,除了小麦制作的披萨、面条长盛不衰外,以稻米为主要食材开发的什锦饭等新菜品也异军突起。源自印度的稻种,丰富了欧洲人的餐桌。印度稻种的西传主要应归功于( )A、腓尼基人 B、波斯人 C、阿拉伯人 D、中国人
-
12、《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据此可知,《查士丁尼法典》( )A、遵循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客观上起到保护奴隶的作用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
13、有学者指出,古代世界的大多数帝国在观念上往往强调中央集权,在实践中则尽可能地实行地方分权,让地方保持基本自治,自主决定司法、公民权等事务,甚至允许某些城市一定时期内扩张自己的领土。只有在发生麻烦时,国王或总督才会出面干预。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分裂势力恶性膨胀 B、扩大了文明的区域 C、适应了当时帝国治理的需要 D、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
14、某一制度认为认同自己的种姓是最重要的事,不同种姓不能通婚。任何国王或统治者都不能获得那些自认为属于某个种姓而不属于某个国家的臣民的绝对忠诚。据此可知,该制度( )A、降低了国王政治统治的权威 B、反映了佛教社会职业的影响 C、说明古印度已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 D、带有古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色彩
-
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医院是慈善事业的典范。以英格兰为例,11世纪中叶以前的医院一般依附于修道院,其职责主要是为宗教团体中患病的成员提供服务。11—13世纪,它们开始成为病人集中的重要机构,但病人管理时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大多来自修道院。医院中的修女(或修王)主要承担照看病人、抚养孤儿、护理伤者等服务工作。15世纪,英格兰王国有约20%的医院破产关闭,剩下的一些也为其他宗教收容所或者大学学院所兼并。
——摘编自陈凯鹏《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除了少数能够承担私人医生高昂费用的上层人士,大部分民众需要求助盈利性的公共医疗服务。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济贫法医院,属于政府监管下的济贫法体系;另一类是志愿医院,属于民间慈善资本捐助成立的医疗机构。从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地方政府改组济贫法医院为市立医院,市立医院由此兴起。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有化潮流的兴起,市立医院逐渐转型为国有医院。
——摘编自李文慧《20世纪英国市立医院的兴起与转型》
某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成近代以来西方医院功能定位转型的主要原因。以英国为例,概括中世纪和近现代医院的不同功能定位,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之初,知识结构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影响、绅士教育重点的转变及国际外交实践的影响,催生了英格兰新型的教育旅行,即英格兰人为满足精神或文化方面的需要而前往欧洲大陆旅行的做法。到17世纪中叶,因英格兰社会上层的政治经济需求、绅士阶层提高自身素养的需要以及部分英格兰人对自身生活习性的反思,新的教育旅行(“大旅行”)开始得到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社会传统和习俗。
——摘编自付有强《英格兰教育旅行传统探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游记作品是历史学家了解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权威资源,尤其是记录欧洲人海外旅行经历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刘易斯与克拉克受杰斐逊总统委托横穿北美大陆后写下的探险日记,法国托克维尔访问美国后撰写的报告,达尔文探访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记录……这些作品传达着发现新事物的喜悦,表现出对科学的强烈自觉意识。同时期,赴欧洲旅行的海外游客数量也在增多,他们把见闻记录下来,讲述给自己的同胞,其中有中国的使节、日本大臣、印度和北非学者等。
——摘编自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英国“大旅行”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游记作品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
18、家族对于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具基础作用,而家族中与个人成长及个人品行最为相关的一项,就是家风家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家训大体上包括君王家训、一般贵族家训、自由民家训三个层面。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直接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勉子自立,读书致用;以“中庸”治家、处世;贵节操,一名实……以明清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商贾家训,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励志从商,学徒磨炼,遵行商德,守法良贾,杜绝恶习,创业垂统。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家训,以郑观应、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家训等,他们的家训都以家书形式为主,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及伦理思想,增添了平等、独立、民主等新内容,松弛了封建伦理道德。
——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材料三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训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现实价值。 -
19、1990年年底,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称:只对付一个共同敌人(苏联)的时代已经过去,美国还面临同美苏抗争无关的第三世界冲突、有些国家为寻求地区控制而采取的行动、西方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和贸易争端等新挑战。这从本质上说明( )A、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加深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世界多极化趋势呈增强态势 D、美国霸主地位已经彻底终结
-
20、《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中指出: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A、家庭援助计划只针对贫困家庭 B、政府要停止实施社会福利制度 C、政府需要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 D、福利政策遭到了全社会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