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有时遭到挫折,有时发展相对顺利,不免呈现波浪式前进的轨迹,其中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而高潮时期一般地说,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鼎盛”。
——摘编自胡如雷《论隋唐五代在历史上的地位》
选择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某一个鼎盛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要求:写出具体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
4、1518年3月21日,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此材料能获取的信息是( )A、新航路的开辟由此开始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麦哲伦远航探险的动力 D、西班牙国王炫耀国威
-
5、撰写于1206年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在阿拉伯机械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记载了一种水力自动计时的时钟(如图所示)。该造型中,龙代表中国,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不死鸟让人想到埃及,水利装置则不禁让人想到古希腊。这反映了阿拉伯( )A、文化具有包容性 B、帝国疆域范围辽阔 C、商路繁荣辐射远 D、科学技术成就领先
-
6、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纪欧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曾实践过几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组合形式,试用过各式各样政府组织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等等。这些实践( )A、防止了专制势力复辟 B、复兴了古典时期的城邦政治 C、蕴含了近代转型因素 D、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
7、波斯帝国修筑了从波斯湾北面通到底格里斯河,再由此经叙利亚和小亚细亚,抵达爱琴海沿岸的“御道”,后来又从御道上开辟出几条岔道通往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波斯帝国修筑的“御道”(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建立 B、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扩大了帝国的统治疆域 D、促进了三大洲文明交流
-
8、如表所示为1970—2010年中国参与多边条约的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加强 B、谋求与世界大国的合作 C、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D、结盟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
9、下表为不同时期对“改革开放"概念的表述。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 )
1980年12月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1984年2月
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
1984年11月
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
1987年10月
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A、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心 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C、改变党的工作重心的努力 D、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尝试 -
10、如表是1961一1963年中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基本情况表。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为( )
时间
精简职工人数
压缩城镇人口
1961年
798万人
1000万人
1962年
935万人
1200万人
1963年
100万人
300万人
A、经济政策的调整 B、重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C、中苏关系的恶化 D、一五计划改变了产业结构 -
11、20世纪某时期,河北平山县妇女一边劳作一边唱歌:“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妇女们呀,多生产,劳动呀光荣,才能得解放”;“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敌人来了就坚决地打,敌人扫荡也坚持生产”。这反映了( )A、解放战争获得农民支持 B、土改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中共实践人民战争路线 D、解放区重视群众劳动教育
-
12、民国十九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华北拥蒋,并在战后获得华北地盘,转而关注于华北事务;此战使“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这最适合用以研究( )A、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B、“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可能性 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D、国民政府“训政”建立的条件
-
13、1861年到1890年,清政府任命的44个总督中,汉人占34个;巡抚117人中,汉人占104人,他们中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刘坤一、郭嵩焘等,都成为晚清政治有影响的人物。这种权力结构出现的契机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中法战争 D、维新变法运动
-
14、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A、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
15、北宋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许多僧人藉此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儒学地位回升 B、僧侣干政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展 D、政治结社盛行
-
16、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
17、乡品本是魏晋中正代表乡党舆论为士人评定的资格等级。一般认为,魏晋士人乡品的评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实际上,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这一现象( )A、导致了选举权地方化 B、表明选官制度逐渐趋于理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 D、体现出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
18、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盃与爵都是以大汶口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可说明(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
19、关于“全球化开始”,史学界存在分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使近东地区战争连年不断。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致使北路交通基本断绝。欧洲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西欧国家组织多次探险,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如果从整体上讲,他们(土耳其人)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们的声名狼藉的消极和保守主义而增加向东方交通的困难葡萄牙海外探险先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被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排挤的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商人转而支持西葡两国开辟新的航路,因此推动葡萄牙寻找通向亚洲的绕好望角之路。
——摘编自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的近东殖民》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的起始时间有多种不同观点。如表为其中两种不同的观点。
起始时间
标志事件
15世纪末16世纪初
哥伦布到达美洲
18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1)、指出材料一、二对于“新航路开辟动因”的观点存在的分歧。你认同哪则材料的观点,请说明理由。(2)、请选择材料三中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这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伦敦附近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层市区内对煤需求量极大并有一批从事马达、蒸汽机等机器改良的工匠对发展煤业极有助益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干同样的活英国工人的薪酬水平比其他国家的工人高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这些景象令外国人艳羡不已。
摘编自[英]丹尼尔笛福《正经英国工匠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是“历史的偶然”吗?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人高工资带来的影响,并分析高工资与工业革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