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柏拉图认为,在民主制下,“连人们畜养的动物在这种城邦里也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不知多少倍。狗也完全像谚语所说的·变得像其女主人一样,了。同样,驴、马也惯于十分自由地在大街上到处撞人”。据此可知,柏拉图( )A、认为直接民主催生人人平等 B、担心雅典城邦出现道德危机 C、强调极度民主容易导致暴政 D、认为雅典民主存在舞弊现象
-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 )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天下为公 D、革故鼎新
-
3、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
4、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将“先教”视为“政之始”,将刑法视为“政之终”。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隆礼重法 B、思想统一 C、以法为教 D、明法审令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管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
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
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到1919年
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
2003年中国“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霞、防过敏、防病毒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与耍酷的.工具。
——据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之间,国会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一时蔚然成风,如火如荼。美格兰的铁路已经画好了蓝图。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利润和百分率被广泛地引证,伦敦—伯明翰铁路的前景和力量却被说得天花乱坠。
——摘编自(英)《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
材料二 运河运输的成本大致相当于公路运输的1/4—1/2,许多投资运河建筑的人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到1830年时英国已经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纵横交错的运河,沟通了主要河流,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从1770年起,苏格兰、法国和美国的发明者就在船上试验蒸汽机。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很快,欧洲就采用了这种发明。1835年,英国就拥有315艘载重量为33444吨的汽船。
——摘编自萧国亮、隋富民《世界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铁路和运河繁荣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铁路和运河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
9、观察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中国的夏朝存在成熟文字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
10、在瓦尔卡遗址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的埃安纳塔庙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瓶的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苏美尔人都供奉她,雕像上一个祭司正向她献上一篮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庙和一些动物的身上;第二行是祭司们拿着祭品;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 )A、君权专制特征明显 B、雕刻绘画艺术高超 C、等级分化现象出现 D、神权与王权统治紧密结合
-
11、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
1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如表为其中部分代表,据此可知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部分女性形象
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
“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
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其和郝氏是姑婢,两个人既亲密
又互相敬重,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人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
13、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 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 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 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 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 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
-
14、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
15、1841年,英国医生雒维廉评价中医:“不能这样推断,中国人在医学问题上的所有意见都仅仅是胡说,他们已经非常仔细地检验了疾病的本质和起因,一些用于控制传染病的规则和观念是决不能被轻视的。”以下可以提供佐证的史实有( )
①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疗效
②古代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以防治疫病
③明末吴有性提出“疠气”治病说,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④中国古人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6、下图是 1949—2006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及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城市化进程 ( )A、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 B、呈现稳步推进的特点 C、促进城乡居民均衡分布 D、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
17、客家土楼是福建龙岩、漳州一带普遍存在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抵御性”城堡式集体建筑,在其庞大的建筑内,同一祖先的子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据此可知,客家土楼( )A、代表了传统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 B、体现了御外凝内的宗法色彩 C、反映了自然经济发展的普遍要求 D、强化了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控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一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二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三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四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杨庭筠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唯物思想和上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译语中心的翻译传统。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文化中心主义的国家生存并备受敬重,都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采用“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的手段传播天主教,他们对《圣经》进行了归化处理,甚至用儒家的词汇如“天”“仁”“仁慈”来翻译《圣经》中的“Deus” “mercy” “benevolence”。
——摘编自韩敏《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出现大翻译时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的特点。(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阿拉伯帝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翻译活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