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魏源在其《老子本义》中认为,老子之“自然”是“迫而后动”,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主张将“忧患意识”与“实事实功”相结合。对老子“无为”的新诠释体现了魏源( )A、肯定洋务改革自强的主张 B、推翻清廷腐朽统治的意愿 C、要求革新思想的忧患意识 D、探索救亡图存的经世之道
-
2、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
-
3、乾隆曾下达谕旨“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905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1911年颁布《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语教育。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现代中华民族意识发轫 C、“国语”内涵并未质变 D、国家通用语已全面普及
-
4、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5、有学者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厚重多彩、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 )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
6、唐末杨绾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A、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 B、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被废弃 C、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 D、佛道兴盛改变儒学正统地位
-
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家喻户晓。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罗马帝国建立以前,罗马的道路绝大部分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它保证了罗马军团的行军、命令的迅速传达以及粮草供应。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从共和国末年到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没有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运输方便,道路一般采用直线铺设,道路的宽窄有严格规定,道路坚固耐用。每条道路上的设施完善,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碑文记载着道路名称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秦王朝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4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秦朝驰道修筑得非常坚固,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秦朝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
——摘编自《秦朝驿站的建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修建的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历史上修筑国家道路所应具备的条件。 -
9、11—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 )A、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B、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C、影响欧洲思想解放 D、贯通了人类的文明
-
10、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画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
11、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桑贾克(县)是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一个行省由数个桑贾克构成,一个桑贾克又由数个村庄构成”。到17世纪初,帝国行省达到32个。上述变化( )A、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 B、意在控制欧亚间的商贸 C、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的态势 D、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
12、关于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 B、都存在分裂割据隐患 C、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 D、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
13、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各地重要城市也有道路相通,沿途设有驿站,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这些举措旨在( )A、展示帝国实力 B、推进道路建设 C、强化国家治理 D、促进文化交流
-
14、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使日本( )A、建立了幕府统治 B、完成了工业革命 C、实现了脱亚入欧 D、建立了中央集权
-
15、古代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印度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A、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超过了佛教 B、突厥人入侵印度并建立德里苏丹国 C、阿拉伯帝国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D、婆罗门教演变来的印度教实力衰落
-
16、笈多王朝军队的主力由各地藩臣提供,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也不健全,不能控制全部战象和军马,地方行政措施也都交于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进行。这说明笈多王朝( )A、实行中央集权制 B、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
17、《罗马民法大全》规定:“若需赎回俘虏,我们允许将圣物出卖、抵押或质押,因为人的生命比任何圣皿祭服都重要”;关于婚姻有“为父者不得禁止子女结婚”和“保护人不得强娶被解放的女奴为妻”的规定。以上这些规定( )A、表明罗马法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B、顺应了基督教成为国教的要求 C、根植于罗马民主政治的历史传统 D、体现了法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
18、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证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了贵族的若干权利。《十二铜表法》的出现( )A、是法律的纯文化与透明化 B、是平民抗争导致法律改革 C、目的是为实践正义的理想 D、促进各阶层政治实力平等
-
19、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涉及;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金币;修筑道路,设置驿站: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他的改革主要意在( )A、增强军事力量 B、巩固帝国统一 C、扩大贵族特权 D、发展奴隶经济
-
20、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法庭,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法庭经过两轮投票,最终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主权在民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