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 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 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 2、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 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 C、规范行政治理 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 3、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载的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A、土地兼并的加剧 B、安史之乱的爆发 C、中原人口的迁入 D、税收政策的调整
  • 4、两汉时期,朝廷在立皇后、立皇太子、改元、即皇帝位、祥瑞、灾异等各种时机均会大加赏赐,其中对“三老”基本上每有加赐,皆无遗漏。西汉以赐帛为主,东汉改为赐爵,但赏赐对象均以“县、乡三老”为主。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维护地方秩序 B、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C、强化了官僚行政体系 D、建立起社会优抚机制
  • 5、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设置济贫院,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资救济工作。“二战”后,英国议会通过以《国民保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会福利的法案,重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健康。同时,加快私人养老金建设,发挥个人、国家、社会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使英国养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英国养老救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特点。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材料二

    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根据材料一的观点,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合理解读。(要求:概括准确, 解读全面、客观、条理清晰。)

  • 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年度外交政策报告中表示:“在当代,认为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主要是美国的事是不正常的和不可能的,其他国家的防卫和进步,必须首先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其次又是地区性的责任。”这反映了美国( )
    A、遏制政策的终结 B、反对欧洲共同体成立 C、全球战略的调整 D、放弃对北约承担义务
  • 9、二十世纪中期,某协定提出“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下列关于该协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B、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 10、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在批评“左”倾反对派时,一度提出“忽视农业利益、损害农业利益,就不能推进工业”的说法。同时,斯大林也一度赞成布哈林“不搞工农业剪刀差,靠工业自身积累完成工业化”的主张。斯大林的这些主张( )
    A、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有益探索 B、揭示了苏联工业化成就巨大的原因 C、在实践中促成了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D、开创了利用商品和货币的过渡道路
  • 11、下图是欧洲画家鲁道夫·斯沃博达于1892年在维多利亚女王资助下前往印度创作的油画《瞥视火车》。画的左下角是一部分铁轨,一家人正在等待火车,背景里有些泥筑的低矮建筑,人们在屋外纺织和晾晒粮食。该作品意在( )

    A、展示殖民地的现代化成就 B、描绘印度农村的生活状况 C、激发印度民众的危机意识 D、宣传美化英国的殖民统治
  • 12、美国企业家福特的创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组装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实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
    A、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B、工厂制度广泛推广 C、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D、蒸汽动力得到普及
  • 13、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人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

    ①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②美洲劳动力的缺失

    ③海上贸易完全中断  ④英荷等国殖民扩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4、1830年,学徒出身的凯瑟林顿(Henry Hetherington)创办《人民便士报》(People'sPenny Papers),猛烈抨击政治黑暗与社会不公,深受工人欢迎。1830-1836年,伦敦和各地共出现此类报纸近600种。这些报纸的出版表明( )
    A、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B、工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日益成熟 D、工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 15、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财政法案,把政府给予国王的固定收入置于“仅够伙食钱”的境地。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B、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 C、权力制衡机制得以实现 D、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强化
  • 16、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 17、在查士丁尼时代,君士坦丁堡大学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学生;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曾组织学者翻译大量由希腊文、叙利亚文写成的拜占庭书籍;在大马士革,阿拉伯人雇用了大批希腊建筑师、艺术工匠和学者,这种现象持续了几百年。由此可见( )
    A、文化繁荣成就拜占庭帝国的霸权 B、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D、军事扩展成为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
  • 18、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之外,也读古典罗马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此举(    )
    A、旨在推动世俗教育发展 B、注重弘扬古希腊理性精神 C、间接推动近代思想解放 D、表明了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 19、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 20、“要式口约”是当事人双方自愿通过口头问答而达成的正式契约。但是罗马法禁止赌博,因此,关于赌博所赢金额的“要式口约”无效。这表明,罗马法( )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推崇诚信的价值观 C、具有人治主义色彩 D、关注社会精神文明
上一页 495 496 497 498 4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