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德国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歌德曾说:“但丁伟大,但是他的背后是几个世纪的文明”。据此,歌德认为欧洲中世纪( )
    A、并不能简单概括为“黑暗时代” B、文学领域具有厚重的人文气息 C、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发展 D、宗教神学完全操控着舆论导向
  • 2、路德并非蔑视一切圣礼和“事功”,而是蔑视对于“事功”的信仰,坚决反对教仪浮华、事功繁琐,力图把天主教的圣礼从七个简化成两个:洗礼和圣餐。路德的主张( )
    A、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C、利于冲击教会专制权威 D、否定了圣礼的外在作用
  • 3、14至16世纪,欧洲市场上择优选购和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自身的价值和力量,高雅博学之士希望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重商主义政策的普遍推行 B、经济发展提升了人的主体意识 C、开启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D、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 4、15世纪欧洲曾经有“贵比胡椒”的俗语。18世纪时荷兰人有时把大量胡椒、肉豆蔻烧毁或投入大海,以保证价格不跌。这一时期胡椒境遇的变化( )
    A、加速荷兰失去海上霸权 B、导致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C、助推欧洲生产方式变革 D、缘于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
  • 5、18世纪中后期,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航海活动中掌握了南太平洋的水文、信风等信息和北太平洋的航海规律。与此同时,法国也派遣了船队前往太平洋深处进行航路探索、文明发掘和科学研究等活动。这些探险活动(    )
    A、实现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B、得益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 C、表明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形成 D、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 6、下图是15世纪某一航海家的两次航海路线图。发生图中路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基于航海探索经验的积累 B、环球航行的新航线已经开辟 C、航海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7、1477年,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绘制了《世界地图》,并把中国、日本和印度绘制在大西洋的西边对岸,得到许多人认可。这一作品( )
    A、刺激了西班牙的航海活动 B、反映了意大利的绘图技术高超 C、得到了欧洲民众普遍接受 D、促进了葡萄牙的率先殖民探险
  • 8、分析下图信息可以得出( )

    ①古代非洲文明呈现多点分布②古代非洲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③北非受欧亚文明影响更明显④非洲冶铁技术水平高于亚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存在一个奇特的政治现象——历代幕府将军都想架空皇室与朝廷,却无不标榜自身血统的一脉相承,且始终以“朝臣”自称。幕府将军这些做法意在( )
    A、捍卫贵族世袭秩序 B、提高武士阶层地位 C、维系统治的合法性 D、震慑封建割据势力
  • 10、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世界历史时,对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东欧

    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美洲、北非文化

    南亚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成为东西文明的纽带

    西欧

    基督教成为文化符号,教权与王权竞争共存

    东亚

    融汇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1、一战后,战胜国在瓜分某一帝国的条约中写到:“除伊斯坦布尔以外的东色雷斯地区割让给希腊;承认亚美尼亚及汉志独立;海峡地区成为非军事区;放弃所有亚非属地,由英法两国成立保护国委任统治;承认意大利吞并多德卡尼斯群岛”。条约签订意味着该帝国的解体。该帝国( )

    ①最初兴起于伊朗高原

    ②其首都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③扩张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④解体改变了欧洲、亚洲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 12、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 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 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
  • 13、《查士丁尼法典》就其编辑方法而言,法律编纂委员会通过对先前法学家的援引来强调传统;法律条文也日渐统一于君主的谕令之中,民众、元老院、官员以及法学家的立法活动逐渐寿终正寝。这说明《查士丁尼法典》( )
    A、旨在整理前代的法典 B、日益适应君主权力加强的需要 C、完善了法律编辑方法 D、法律渊源多元性特征更加明显
  • 14、法国有一个城市叫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2世纪这里发生的琅城事件。面对收了赎金及背信弃义的主教高德理,激愤的市民高呼口号,冲入其家,主教死于乱棍之下,暴尸街头。琅城事件被认为是中世纪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并一直被史家当作市民革命的典型案例。琅城事件( )
    A、源于城市发展受阻于教会统治 B、赢得了城市的完全自治 C、参与者主要是商人与骑士 D、保护了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 15、法兰西王国是法兰克王国分裂的产物,加佩王朝延续了340多年。起初,加佩国王本应享有的权利很多都被地方上的大封建贵族篡夺。后来,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常常美化、神化法国国王,甚至说他能显灵治病、妙手回春。这说明法国( )
    A、国王获得市民的支持 B、王权与贵族矛盾减少 C、世俗王权得到了强化 D、民族意识在不断加强
  • 16、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A、 B、 C、 D、
  • 17、“古罗马后期社会陷入动乱,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求附近富有的地主保护,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材料可用来佐证( )
    A、土地是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 B、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于古罗马时代 C、封建关系下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 D、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18、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船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 )
    A、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 B、交通是文明传播的必然前提 C、文明交融能促进社会发展 D、商品贸易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 19、古罗马重视法律的制定,制定时先设定了基本的原则,于基本原则下再制定细节。它是一套明确规定的系统观念——“界定了一个社会机体的详细结构与行动方式之法律义务,其中没有任何含糊不清的东西。”它的好处是它可以完全超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表明罗马法( )
    A、可以保护所有人的权益 B、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C、由归纳客观材料而制定 D、很好地贯彻了民众的意愿.
  • 20、雅典公民大会规定:五百人议事会提前四天确立公民大会谈论事项;来自基层的提议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才能接受投票;因为种种原因,担心第一次投票不安全,还可以进行第二次投票。此议事规则有利于(  )
    A、强化公民大会权力 B、减少决策冲动失误 C、防止政治人物独裁 D、权力相互制约平衡
上一页 493 494 495 496 4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