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 “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 )A、重教化而慎刑罚 B、家国双重治理结构升级 C、严控基层自治权 D、着力缓和官民紧张关系
-
2、中国古代某一王朝“最初发行以白银为价值尺度的兑换纸币,随后正式发行不兑换纸币,同时宣布禁止买卖金银。它在世界货币史上是最早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的王朝”。这一王朝定都于下图(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3、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命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郡县录囚,凡答罪者释之,杖者减半,重囚杖七十,有赃者免征。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先后颁布《大诰》《大诰武臣》和量刑较重的《大明律》,并设置锦衣卫和诏狱,频施廷杖。这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趋向缓和 B、时代变化影响立法精神 C、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司法腐败 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
-
4、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
5、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致力于“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行政机构独立性的增强 B、总统立法权力遭到侵夺 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
6、图1和图2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木刻画,可以用来说明( )
图1《减租会》(1943年) 图2烧毁旧地契(1947年)
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B、土地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C、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 D、艺术主题反映时代特征 -
7、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控制城市商业发展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型市镇“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伍连德(1879—1960),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台山,剑桥大学医学博士。1907年,素怀报国之志的伍连德放弃马来西亚的优裕生活,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1910年冬,东北爆发鼠疫。日、俄两国借口保护侨民,妄图攫取我国警务与防疫主权。伍连德临危受命,赴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实地调研,亲自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指出此次鼠疫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首次提出“肺鼠疫”概念,提出了“所有在西伯利亚边境的满洲里和哈尔滨间的铁路必须严格的管制”;“将由东赴直之行旅一律入所(检疫所)五日,俟诊断有无病毒后始准其前赴各属”;“被分为四个区……一发现患者,立即送往防疫医院,并隔离其亲属和其他接触者”;用石灰、福尔马林等进行消毒;制造和佩戴口罩等建议。这些建议被一 一实施,仅用4个月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瘟疫。——摘编自王银《1910—1911年东北鼠疫及防治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解决东北鼠疫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伍连德解决东北鼠疫的意义。 -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士大夫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期( )A、儒家经典丧失其影响力 B、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趋势 C、道家学说取得主流地位 D、三教并立局面已被打破
-
10、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中国铁路铺设里程仅300多千米;战后八年内,中国铺设了4000多千米铁路,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外国人铺设的。这表明了(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化仍然举步维艰 C、传统思想制约铁路发展 D、民族独立是交通发展前提
-
11、军机处作为事实上的中枢机构并没有正式的首长,军机大臣间也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均为各衙门临时调来兼任,编制和归属仍旧在原来衙门。军机处的这一设计(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扩大了中央政府的职能 D、减少君臣间的矛盾
-
12、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发生在如图所示时空的经济现象是( )A、“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并行不悖 B、商业市镇和商帮开始大量出现 C、开始在边境设榷场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
-
13、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防止地方割据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传达行政命令 D、扩大国家的疆域
-
14、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
1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
16、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符合这些要素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B、用森严的礼乐制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 D、小农经济是封君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
-
17、山东省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 )A、商朝甲骨文记载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战国诸侯国 D、秦朝郡县制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1年7月,葡萄牙派印度总督亚伯奎亲率15艘船、约1600人士兵的远征队攻占马六甲。接下来一个世纪里,葡萄牙以马六甲为中心,攫取或吸纳马鲁古群岛、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等地的丁香、肉豆蔻、肉豆蔻干皮、胡椒等,销往欧洲、印度和中国等地。1510年葡萄牙从东南亚输入欧洲的丁香约15吨,1589年前后达到140吨。而16世纪8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丁香平均价格是每磅3.34荷兰盾,为马六甲的10倍左右。香料贸易已成为葡萄牙海外事业中巨大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取代威尼斯成为了欧洲新的香料分销中心,各国商人云集在这里购买香料,然后贩往西欧各地。
——摘编自赵文红《试论16世纪葡萄牙以马六甲为支点经营的海上贸易》
材料二 新航路直通香料产地印度,葡萄牙人开始直接参与欧亚香料贸易,结束了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一直靠中间商获取香料的历史,关于香料来源于天堂的观点成为谬论。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借助其他国家的商品从事香料贸易。他们用印度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龙涎香和奴隶,再用它们换取胡椒。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香料贸易发展的表现。(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香料贸易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
2007年10月,拉美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他们把哥伦布塑像披上塑料外套,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
材料二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1)、阅读两则材料,思考在如何评价哥伦布的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试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哥伦布。(2)、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3)、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模式?